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革新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1 04:31:15   

提要 目前我国师以课程讲座为主的在职培训,面临效果不佳的困境。本文倡导重视群体行动智慧的理念,通过现场实验构建出一种“行动育”的模式;继而将此理念运用于以校为本的师研修活动,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其形态与功能。这是师专业发展范式革新的阶段性探索成果。

师在职育问题讨论

1.问题与困惑

师的在职育,目前都是以理论、经验为依托的课程培训为主,指望师们“听了就能懂,懂了就会用”。可是:

①“听了未必接受”。传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对立的不协调信息,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L. Festinger,1989)。更何况育是个容易保守的事业,师对不协调信息较易排斥、扭曲,于是难以“重构”那些不断传播的新的信息。

②“接受了未必会用”。哲认识论的“默会知识论”指出,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很多是缄默(不能解释)的、个性化的,而且镶嵌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做中”)才能会(M.Polanyi, 1956)。实际上,大部分师在参与讲授为主的培训后,都很难把听来的理论和技能运用到日常上,这已经成为师培训难以消解的困惑。

2.消解困惑的现有研究及其讨论

(1)同事互助还需专业引领

乔依斯与许瓦斯(Joyce & Showers,1982)的等组实验发现,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 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的内容;否则只有15%悟性较高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其它研究(Sparks,1986;Singh & Shiffette,1996)也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美国、香港等地的一些者正在中小中推介同一层级师间的互助支援,既避开上下属评鉴考绩的干扰,同时又促进师专业发展。

然而,根据上海长期以来中小的经验,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课程发展正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若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课程专家与骨干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萝卜烧萝卜”,自囿于同水平反复(顾泠沅,2002)。

(2)案例讨论还需行为跟进

案例讨论式是一种双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案例讨论能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这种方法最早应用于律师与医生的培养。哈佛工商院将其应用于工商管理人才的(Copeland,1910),同样取得显著成效。20世纪70年代以后,案例讨论被移用到师培训中来,现已发展为课例习(Lesson Study)。

可是,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毕竟与医生、律师、工程师有所不同,比如说后者技术含量高、以文本知识为主,前者工艺性特别讲究、以经验知识为主;后者采用书面个案讨论的习与培训方式很能有所建树,而前者还需在反复实践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表明,“同样的案不能复制出同样的效果”,师培训仅用案例讨论的形式,成效远不如其他职业那样突出(顾泠沅,2002.6)。

(3)关于培训模式的改进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惟有师知识和信念的改变才会导致师课堂行为的改变,才有可能导致习结果的变化,因此,师培训常常采用“讲授先行的传统模式”。但是,随后的研究指出(David Clarke & Hilary Hollingswoth, 2003),师信念和态度变化的更直接原因,可能基于习结果的变化,而导致习结果变化的,则是师课堂实践的变革,因此,师培训又采用了“实践先行的改进模式”。

讲授先行与实践先行的两种模式是两个不同的线性思路,“知”与“行”先后分列,孰先孰后,各有优缺,究竟应当选择怎样的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观点值得重视。

3.“研修一体”的实践经验

(1)课堂改进与理论习融为一体的师研修制度,能取两种模式之所长

上海市青浦区(原为青浦县)实验中原是一所一般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致力于克服知行“两张皮”的现象,坚持十余年研修一体,真实地改变了师的知识与信念,成为“育思想端正的改革楷模”(刘佛年,1990),水平普遍提高。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