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革新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1 04:31:15   

老师们在网络上找寻需要的信息,通过发帖子、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和身处不同地域的,但有着同样困惑和兴趣的人群随意地相互交流、切磋,是目前利用网络资源的最常见形态。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区、校通过网上答疑、咨询、建立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网上研修已相当普遍。毫无疑问,利用网络的研修活动淡化了传统时空阻隔,悄然弥散于师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处,成为一种新的研修格局。

③共建师工作网络案例库,推动研修范式革新。

网络案例库建设需要研究人员与一线师的通力合作,不少研究人员采用“早期介入、全程参与”的方式可使案例研究步步深入。而在案例的表达形式上,或是作为案例当事主体进行“示范”,或是作为旁观者对案例进行“点评”。无论哪种形式,都为师和研究人员实践与理论相互对话提供了一个平台。实践表明,网络案例库建设,正有力地推动着师研修范式的革新。

(2)营造自觉成长的氛围

①让老师在看到自己不足时激发需要。

运用录像技术的课堂观察,为师提供了在真实可信的习环境中,从不同的视角(如自我的视角、同事感觉和专家的视角等)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机会。将录像用在研活动上,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定格,回眸具体的片段,通过再现真实的情境相互交流。老师们在分享成功的同时,能共同面对问题。

②鼓励老师在指导中自觉成长。

③使老师行走于能力极限的边缘。

一些师安于现状,一直在群体中处在配角的地位(这些师有的是天生个性内敛,有的是羽翼未丰的职初师),他们工作认真却总缺乏一定的魄力。有经验的领导者有意识让他们离开原有“庇护的羽翼”,打破其习惯的平静,并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因为老师是在挑战自己能力极限的过程中成长的。

四 阶段总结与评论

1.本项研究的阶段总结

本研究视课堂为可供“野外”考察的习生态圈,通过行动研究方法的改进,注入合作习和理性思考的活力,构建以课例为载体、专业引领与行为跟进相统整的“行动育”模式,为师在职育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选择。“行动育”从本意上说,它更是一种重视群体行动智慧的师发展范式革新的理念。将此理念推广到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研制度,或现称“校本研修”的工作项目中,这种理念正在因地制宜地展开为研修的多种形态,开发出研活动的多种功能及其针对现实问题的处方性经验与技术。

2.本项研究与实践还在进行之中

本研究涉及许多有待讨论的理论问题,如“行动育”的涵义、特征、过程、评价,运用范围与局限,如何穿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其中可作怎样的障碍分析与实证解读;又如以课例为中介的“载体习”对师专业水平提高的作用与局限性等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校本研修的实践工作,在全国范围还只是刚刚起步,各地的发展,从外部指导到内部力量,以及客观条件都很不平衡。此外,校本研修与其他各种专题培训的互补关系,政策、制度和管理上如何一体化;校本研修如何成为校工作运营的重点,融入于整体机构之中,接受为深层文化根基的组成部分等等,均需在研制度与基地建设的研究阶段中作进一步探讨。

3.本项研究的价值评论

有关专家在国际术会议(ICET-49)上指出,该项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深深扎根于中国改革的土壤,体现了中国传统中最精髓的东西,即对行动智慧的认可,以及强调蕴涵在行动中的各种育知识胜过现有育理论中表达的知识的主张(Ruth Hayhow,2004)。这种知识以真实的观察为基础,强调累积的、经验知识的获得,然后建立一套理性的体系(“格物致知”);这种知识又是深入到人的内心去刨根问底的,特别关心人的主体悟性(“悟性自足”、“知行合一”)。从中国认识论的血与脉去“寻根”,可见与欧洲传统迥异,后者更注重思辨与理论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