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革新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1 04:31:15   

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改进,从内部推进课程的改革。

2004年9月至11月,上海8区以研修的形态与功能为主题展开联合调研。参加该调研的研究人员、研员、师来自上海市8个区共221人,调研范围覆盖了上海市8区的329所中小,涉及24个科。对师和校长的问卷896份,其中有效问卷835份;个别访谈446人,其中校长96人、研组长150人、特级师40人、一般师160人;召开座谈会57个,形成个案85个;现场考察校99所,考察其中的研活动133次。

通过专题调研,取得了关于研的现状及其对突出问题的诊断,同时也发现了不少能够处理与应对这些问题的“处方性经验”(王洁、顾泠沅,2005)。

2.“问题解决”的问题和处方

(1)深入研讨与知识共享

调研显示:“事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师心目中认为的“当前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而且8个区在这方面的数据分布很接近(见图8)。

目前在中小研活动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其次,“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愈加突出。看来现有的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开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还有相当距离。

座谈和访谈中老师们谈到:一个令人期待和满意的研修活动一定是有交流,有互动,有知识共享的,是一种对话。然而,调研又显示:师在集体研活动中“不擅长或不经常做”的是“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表达自己的经验与不足”(见图9)。

有问题、有不足才有讨论。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师的群体合作习。这个结论似乎与前面的结论 “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有了某种呼应。因为这里可能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任务布置多了自然讨论少了。还有一方面是师们不会讨论,即师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的习惯与能力,这在现场考察和访谈中给调查者留下深刻印象。

美国者的乔哈里相识模型或乔哈里窗(Joseph Luft & Havry Ingham, 1984),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处方性模型(见图10),通过如图所示人际交往的两种方式扩大开放区,它能正确解读并实现群体中的对话与知识共享。可是,该模型中的未知区始终不变,因此未能完整解读问题解决中如何建构新知的过程。这就需要在研实践中寻找另一类模型。

图10 乔哈里相识模型(乔哈里窗)

(2)问题解决模型

有关师知能的研究表明,优秀师善于在常规行为中生成问题域,凭着大脑资源的再投入和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这种特有的回应工作环境的方式,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Bereiter&Scardamalia,1993;徐碧美,2003)。我国长期以来的研经验则指出,高效与低效的研群体,在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差异,在于面对困惑或疑难问题时所取应对方式的不同,高效群体常常具有高明的策划能力,重在关注:①群体行为的问题化,表现为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细化与分担;②群体的建构性反思,通过头脑风暴、不同观点撞击,把行为改善与理性思考联结起来,最终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解决的模型(见图11),它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不断缩小未知区。


图11 问题解决模型

(3)行为跟进──问题解决功能的进一步开发

有效研活动需要使行动具体化。前面提及的“行为跟进”,是对研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见解和实践的一种结构化梳理,然后创设一种开放的情境鼓励大家去做。它是探索行为与理性的建构性联结的重要技能。下面是上海青浦区一所薄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