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改变学习方式 开发创新潜能——试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25:43

如何去做呢?”这时,教师只要适时地进行点拔:“除数是整数时大家都会计算,那么你就想办法把它变成为除数是整数的算式吧!”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将算式进行变形10.44÷0.725=10440÷725。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拔、指导、启发学生探究创新。
    ⒉学要到位,是实现自主探究的根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他们提供机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一个“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信息网络,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空间。

⑴优化观察,在动眼中参与。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研究表明“人们获取信息有60%~80%来自于视觉。只有25%~20%来自于听觉。”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观察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要按一定的顺序,三要与思维和想像相结合,善于比较,从而提高观察的效果。例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0.1米=0.10米=0.100米,请同学们从左向右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小数的未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从右向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小数的未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从而很顺利地得出小数的性质。

    以上教学按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的顺序,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既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又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观察的余地和时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让他们经历了一个在一定学习情境中仔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从而得出普遍规律的过程,享受到发现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认知内驱力,提高了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⑵优化操作,在动手中参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其顺利到达认知的彼岸。例如,教学《十几减九》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苹果里卖出9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出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多种计算“13-9”的方法,这样,通过操作帮助学生从纷繁的现象中清晰揭示事物的本质,把实际问题有效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解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⑶有序表达,在动口中参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而内化。随着语言的逐步掌握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内容日益丰富,调节他的思维活动逐步完善从而不断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说操作的过程,说课本上插图的图意,叙述应用题解题思路,说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等。例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6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很快通过旧知进行联想,发现规律,最后正确完整地表述出:“凡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凡能被3整除的偶数就能被6整除。”

    实践证明,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由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其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

⑷优化思维,在动脑中参与。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优化思维,确保学生思维到位,必须以“数学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全体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离开了实践活动,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思维到位,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具体形象,思维到位,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自主探究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有根有据地想、有条有理地讲,逐步掌握思维的策略。例如《十几减几》课中,学生经充分的操作思考得到计算“13-9”的方法,有①13-1-1-1-1-1-1-1-1-1=4;②13-3-6=4;③10-9+3=4;④13-10+1=4;⑤因为9+4=13,所以13-9=4……

三、活用教材——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本保证。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的对象。目前《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但教材的修订尚需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具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⒈紧密联系社会。

    首先,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从“今天我当家”引入,通过给妈妈过生日送礼物谈起,在实际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通过生活背景的引入,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学习的经验背景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是不够的,还应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数学经验背景。如在六年级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让学生在Intenel网络上或报刊上,收集我国2000年和2001年国民生产的有关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师生共同编制统计表或统计图。这样,学生在亲自采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理解信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问题及安排的活动不仅要适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而且要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向下一个思维阶段发展,既要考虑到思维发展的潜力。从学生的学习机制来看,如果新的学习经验与现有的思维模式一致,则出现同化学习;如果新的学习经验要求学生修正已有的认知结构,则出现顺应学习。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同化与顺应总是同时发挥作用,相互补充,从而引起学生理解水平的不断提高,认知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完善,这就是学习与发展的根本机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运用适当的、具有新奇性和差异性的具体材料,设置教学情境,以保证学习思维模式的某种顺应的出现,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中考语文复习十“要”
  • 下一篇文章:语文教师不能不看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