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32:29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即“结构”。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础结构。”他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便于迁移。他说:“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指导学生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知识结构有效地转化为认知结构。
一、 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知识块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从横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第一步走的稳、走的准,还要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如在应用题这一系统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起始教材,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的过度阶段,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如出示复习题“(1)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2)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11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两道学生已掌握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出示例题“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组装得到新知识。让学生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比较解答,明确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扩展而来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一种定势,即目前教什么内容就按这单一思路去思考数学问题。如何克服这种消极的思维呢?我体会到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地回授。例如,在学完比例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用2吨黄豆可以榨油   吨。照这样计算,,吨黄豆可以榨油多少吨?”学生很快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出来。此时,积极鼓励学生想一想,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不可以解答,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归一的方法解,列式是   ÷2×   =   (吨)。受此起发,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答。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想抓住题中数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样就有了下面的多种解法,列式:(1)  ×(   ÷ 2);(2)   ÷(2 ÷   )。这样的训练,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沟通了前后应用题的联系。
又如,学了整数的意义,问学生:“课本中‘我们在小学学的是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有比0还小的数呢?”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必须指出整数不仅仅只是0和自然数,还有其他的数,以后再学。这样为以后要学的负整数提前孕伏。同时也对整数这个概念更加明确。
二、 与新旧知识的联系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现行教材在结构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每一节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了复习准备题。新知识的学习始终注重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尽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知识;或是新知识进行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在阅读课本时要教会学生通过温习旧知识去发现旧知识与新生知识的联系,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知识技能的正迁移。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让学生先完成例题前的一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复习:在○里填上“>”、“<”、“=”。654○543和8321○8436。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回顾,也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最佳起跑点。再根据课本中的一句话:“整数的大小怎样比较的,小数大小又是怎样比较的呢?”这样学生在学习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就会与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联系起来去观察、思考、分析,最后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也是从高位到低位逐位进行比较。同时也把整数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统一在一起。
 又如,第七册教材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教材在编排上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新知识。三位数乘的例题只出现了前两个部分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面两位数乘的计算过程想: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得到的末位数该写在哪位上?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从第二个部分积的写法和算理中,类推出第三部分积的写法和算理。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会了新知识而感到高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三、 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过程若不能把新知识很好地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只能孤立的简单的应用。随着学生所学的知识日益增多,最后只能形成杂乱无章的堆积,而且会造成知识混淆,错误百出。只靠简单的机械重复来记住学过的东西,会影响数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有关的知识归纳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网络,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概念有些是在旧概念的比较中提出来的。因此应积极主动地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也就是要充分把握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出异同点,才能将不同的概念分离出来。如第八册“直线、线段、射线”可以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对比:

 

 
图例
        
             
直线
     
都是直的
没有端点
不能度量
射线
  
直线的一部分
有一个端点
不能度量
线段
直线(射线)的一部分
有两个端点
可以度量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有的章节学完后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如在教学“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进行数的搜集——回忆意义――分类整理——沟通联系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学生自己通过探索、争议、比较,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归纳知识网络图。  把分散学习的概念联系起来,串成一线联成一片,结成一网,理清脉搏,使概念的层次一目了然,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有利于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
四、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重视学生身边的数学,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如归一应用题教材中例题不够贴近学生中生活实际,可以把例题改编:“小明买了3只圆珠笔用去6元。照这样计算,买5支这样的圆珠笔要多少元?”要求5支圆珠笔多少元,必须先知道圆珠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解答这一问题时,显得容易多了。
数学问题的解决除了要有生活经验,有时还必须自己去亲身体验。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1千米究竟有多长,学生是不能直观看见的。教学时让学生走出教室操场的跑道上走一走,数一数要走多少步,走多少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了“千米”这个长度的概念。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已致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