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英语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外语口语教学的心理分析(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30 11:10:54   

               第二节 发展外语口语的途径 
 
  外语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强调发展口语,但做法因人而异,效果大不相同。现在看来,尽管做法上如何千差万别,概括起来主要不外采取两种不同的发展口语途径:1.通过语言练习和背诵发展外语口语;2.通过课内外言语实践发展外语口语。


  通过语言练习和背诵发展口语,是通常学校外语教学中普遍采取的途径。这种途径着眼于提高语言能力,大量进行语言练习特别是语法句型的练习,要求学生准确地按语法规则讲话。整个教学过程只是学习语言体系到背熟材料进行情景对话的过程。通常以课文或会话课教材为教学内容。先分析材料理解材料,进行语音语法练习、跟读、背诵,然后是看图讲话等言语练习。对学习外语说来,这样的安排原无可厚非。从掌握语言形式进而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看来也不无道理。做得好的。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事实上,确有不少人是沿这条路走过来的。


  但也必须看到,更多的学习者通过这条路却并未能达到熟练掌握口语,流利地用外语讲话的程度。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必须认真分析发展口语的途径是否正确。许多人勤奋地学习了许多年仍然不能用外语讲话。显然学习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他们语法很熟,却不能产生得体的话语来表达思想,他们背诵了许多材料,却不能在必要时用于交际。这的确是学习外语者最感困扰的问题。决不能认为,懂得语法,记熟了一定数量的词汇或背熟了某些会话材料就能造出无限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练习和背诵还并不等于已经发展口语。


  语法练习有助于理解语言体系知识,但并未实际掌握语言。背熟的材料最多只是复用式掌握。记忆固然很重要,但单靠再现背熟的材料还只是背书而不是真正表达思想的讲话。显然,复用只是记忆活动,活用才能与思维活动相联系。由此可见,通过语言练习和背诵来发展口语肯定还有许多不足。
通过课内外言语实践发展外语口语,是所谓"交际法"采取的途径。交际法教学以语言的功能意念为纲,强调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广告、地图、火车时刻表......都可以成为教材,主要着眼于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从一开始就在课上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教学过程亦即交际过程本身。交际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一致。交际法无疑是当代教学法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然而,我们的教学毕竟不是在所学语言国家进行,没有所学语言的客观环境,甚至还缺少口语流利的教师,这也许正是交际法难能被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缺少语言环境也就缺少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这种输入正是语言习得的泉源。人们总是惊讶幼儿习得母语之迅速,从出生到四周岁短短时间里已基本上能流利地讲话。当然,幼儿习得母语有其本身的特点。首先是幼儿的母语是与其认知能力同步发展的,在认知某客体的同时也掌握了其词的表达形式,并形成相应的概念。他们是在交际中习得语言,因而他们的言语活动是与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这便是活用式掌握语言,亦即实际掌握语言。问题是成人能否也象幼儿一样习得外语。


  这里提到的习得,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但却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许多学者主张把习得与学习区别开来,认为学习是自觉的活动。过去一般认为,儿童能习得第一语言,成人则是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近来又提出了成人第二语言习得问题,认为第二语言或外语也可以习得,或者说习得和学习并存。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主张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结合的观点还是比较接近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看来这类观点所提出的已是第三种发展口语的途径。这里我们围绕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问题作进一步阐述。

  一、 习得与学习

  克拉欣认为,区别习得与学习,在理论上很重要,也很有用。成人学习者发展外语技能特别是发展口语,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习得和学习。简单地说,习得就是无意中获得。习得语言就是不经听课而学会语言,亦即在自然的交际情境中通过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语言习得的结果即已习得的语言能力乃是无意识的。他们并不一般地记忆语言规则,但却具有一种正确与否的感觉,这也就是语感。听到言语中错误时也许不能准确地知道错在何处,但却能感到有错误。成人也能习得。他们并不完全象儿童一样习得语言,但看来,语言习得对成人也是掌握语言技能的重要手段。
  语言学习不同于习得。语言学习是理解知识,自觉了解语法知识。如果说习得是无意识的,学习却是自觉的。学习有赖于"明确"理解规则,而习得则对规则的理解是"隐含的"。许多研究者相信,语言习得能可靠地培养说外语的能力。语言学习则只有利于培养监控能力。我们用习得启动外语句子,从学习中得到的只是能够在思考后进行校正和改错的能力。但自觉的规则在外语使用上的作用却是有限的。这是说自觉的语法规则只能使言语有所改变,希望作出校正。这些变化可能出现在句子说出之前,也可能在实际说出之后(自我纠正)。为了进行纠正,必须具有几个条件:1.说话人在话语说出之前应有时间予以检查;2.说话人应自觉关心话语的正确性;3.说话人应懂得规则。在自然的会话中,这些条件常不易具备。正常的会话通常很快,说话人较多注意说什么,较少注意如何说。口语中过多的监控就会产生犹疑、停顿和不连贯。说外语者应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使用已学的规则才能产生最理想的监控作用。
  克拉欣的监控理论认为,成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系统:无意识的语言习得和自觉的语言学习。这些系统在不同方面相互联系,但无意识的语言习得显然更为重要。其关系如下图:

  二、 习得的产生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可以认为,习得只能在理解目标语信息时产生。不理解的输入(例如听不懂的语言广播)看来无助于语言习得。人们在习得时,侧重的是说什么,而不是如何说;语言是用于交际,用于交流真实思想。这就是说,外语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言语交际活动。
  用外语流利说话的能力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输入习得足够的能力之后自然形成的。输入即吸收,在习得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输入必须是理解的。为了使习得者在习得目标语过程中进入下一阶段,也就需要理解包含作为下一阶段一部分结构的输入语言。习得者从i阶段(习得者的能力水平)移向i+1阶段(i+1阶段是按某种自然次序接下去的阶段),理解包含i+1的语言。达到理解的办法是通过上下文语境和附加的语言信息。儿童习得本族语时,监护人(即父母等亲属)把他们的谈话限制在"此时此地",限制在当时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为孩子们提供语境。好的外语教师利用视觉手段及其他附加的语境也能做到帮助习得者借助意义来习得语言。教师必须做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只要能让学生理解,输入并不仅限于i+1,而是包含i+1。这种包含i+1的输入可称为结构的"网"。输入仅限于i+1,这是一种微调输入,通常许多语法练习都是微调的,限于一种结构。输入成为包含i+1的"网"则已是一种粗调输入,教师的谈话大都可能是粗调的。粗调输入显然在好几个方面优于微调输入:1.粗调输入时,肯定包含i+1,微调时难免还把握不住学生的实际水平;2.粗调输入时,能保证经常循环复习,微调时生怕越雷池一步,什么练习也不能展开;3.粗调输入能适应多数习得者,甚至班内学生程度有些参差也没有问题,而微调时往往仅适合个别学生;4.教师谈话或外国人的谈话作为粗调输入,总是比仅仅针对个别语法要点进行练习更有趣,也更有效。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