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政治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台湾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研究格局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10 00:28:55   

者正相反。台湾者对于后现代理论早在二十年以前就已进行介绍,  而且每个人都很善于引经据典地‘玩理论’,  诸如女权理论、拉康理论、后殖民理论等,  其争论仅局限于界,  并不认为会对台湾社会造成什么影响;而中国(大陆)的者则非常严肃,  认为理论上的争论就代表了对中国文化的发言权,  甚至有人说后现代理论也有所谓‘文化霸权’这回事,  要争得话语上的霸权、理论上的霸权,  要比别人表述得更强有力,  要在争论中把自己的一套理论表述得更有知识,  进而获得更大的权力。非常有意思的是,  这样一种心态更证明了中国所谓现代性并没有完结。”[39]这种区别,在我看来,说明了台湾地区的后研究是一种院派式的研究,其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研究基本上成为专家授的圈内话语。而大陆后研究? 率瞪细厥雍笾趁裰饕逦侍狻⒌谌澜缜熬拔侍狻⑽幕矸莸闹匦率樾次侍猓约爸泄率兰筒斡肴蛐远曰拔侍獾龋哂辛斯惴旱纳缁嵋馐逗椭泄执晕侍庋由煨灾省U窃谡飧鲆庖迳希彝饫钆疯笏档摹爸泄较执圆⒚挥型杲帷薄?/P>

       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既有对后现代主义方面的译介和专题研究,对后现代话语成为本土理论基本阐释方式的内在精神的洞悉,又有对后殖民主义理论话语在阐释当代文化权力冲突及欲望动力、他者性和本土性、跨国资本与殖民记忆、语言殖民与双语精英等问题的前沿性分析,并且还有对女性主义处境与后殖民性别差异、后殖民政治阐释、全球化语境中的神问题、后现代史中的意义重释的研究。这些研究尽管水平参差,角度各异,结论径庭,甚至观点对立,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一种西方时髦理论在东方的“旅行”中,有着怎样的变异和重写的特征,以及怎样的文化过滤和文化变形——这本是后现代边缘理论和后殖民差异理论的应有之题。

       当然台湾地区的后研究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问题在于,首先,同大陆的后研究相比,台湾对后的研究基本上是在术圈内,没有引起公共领域的关注,因而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关于女性主义的问题、台湾的文化身份问题等,仅仅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话语论争问题;其次,台湾仅仅将后问题看作是一种西方的新思潮,而没有将其看作新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转型的方法。因而对后的讨论没有对整个社会的思想形成直接的作用,而基本上是处于社会的边缘和界的边缘,因而后思想正负面效应的影响,都比大陆后的要小,相比较而言,大陆的后现代后殖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当更为突出。


 
--------------------------------------------------------------------------------

注释:

[1]  罗青是一位后现代诗人和画家,出版诗集《吃西瓜的六种方法》、《隐形艺术家》、《录影诗》等,同时还有评论集《从徐志摩到余光中》、《诗人之桥》等。

[2]  同上书,第12页。

[3]  同上书,第14-15页。

[4]  廖炳惠,台湾清华大外语系授,主要著作有:《形式与意识型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回顾现代:后现代与后殖民论文集》,台北:麦田,1994年版;编《回顾现代文化想象》,台北:时报文化,1995年版。

[5]  廖炳惠著《形式与意识型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295页。

[6]  同上书,第300-301页。

[7]  廖炳惠著《回顾现代:后现代与后殖民论文集》,台北:麦田,1994年版,第5页。

[8]  同上书,第18页。

[9]  同上书,第62-63页。

[10]  同上书,第69页。

[11]  廖炳惠《后殖民研究的问题及其前景》,载简瑛瑛编《认同·差异·主体性》,台北:立绪文化,1997年版,第114页。

[12]  同上书,第122页。

[13]  张小虹,台湾大外文系授,主要著作有:《后现代/女人:权力、欲望与性别表演》,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版。

[14]  同上书,第7页。

[15]  同上书,第20页。

[16]  同上书,第21页。

[17]  同上书,第63页。

[18]  参见上书,第104-107页。另可参阅其《子宫战场:女性与生育的政治文化意义》、《后现代母亲机器:人工生殖科技的醒思》等,同上书,第108-118页,第131-134页。在这些文章中,其体验式分析不乏新的思考维度。

[19]  同上书,第148页。

[20]  同上书,第183页。

[21]  陈儒修,台湾艺术院电影系授,主要著作有:《台湾新台湾的历史文化经验》、《电影帝国》等。

[22]  陈儒修《电影中的台湾意识:殖民论述与殖民记忆》,载简瑛瑛主编《认同·差异·主体性》,台北:立绪文化,1997年版,第156页。

[23]  同上书,第158-159页。

[24]  同上书,第162-163页。

[25]  同上书,第164-165页。

[26]  曾庆豹,台湾中原大讲师,有多篇讨论后现代主义与神关系的论文发表。

[27]  同上,第7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