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考量历史的平常心——《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4:01:38   

  还有,书中写胡乔木的会见是∶“这位毛泽东的秘书是以学生见老师的心态走到陈寅恪的跟前。这种心态,不知是否与胡乔木已离开权力中心的‘俗务’,在山水怡情养性的处境有关。……这种心态令胡乔木从一开始就取恭敬之势与陈寅恪谈话。……胡乔木的‘恭敬’作对了。”这里将胡乔木的恭敬写成故作姿态,也应该说是不太了解胡氏的为人,同时也不太理解中国文人的师道。即使毛泽东,对老师也是极恭敬的。这种地方,作者看问题似乎太世故了一点。这是缺乏平常心的缘故。
  
  中国传统伦理学在人际交往上最基本的原则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接近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基本准则。考量伟人同样需要平常心。这是我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生发的感慨,不知作者以为如何。但不管能不能认同,他都足以欣慰∶一本书能让人付之如此精细的阅读,本身已说明它决非寻常之书。
  
  
  
  
  

摘自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