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靖难之变与永乐之治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4:05:10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使朱家子孙能长坐江山,在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同时,又沿袭元朝的分封制度而略加变革,分封诸子为王,赋予其很大权力,藉以「屏藩王室」。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后,以皇太孙的身分继位的明惠帝朱允,感到诸王的势力日益坐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即与大臣齐泰、黄子澄谋议削藩。久蓄异志的燕王朱棣遂打出「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以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北平誓师起兵,史称「靖难之变」。时功臣宿将已被明太祖诛戮殆尽,明惠帝先后起用耿炳文、李景隆统兵北伐,连遭败绩。但燕军攻至济南,却为山东参政铁铉所阻,双方相持了三年之久。后得中官密报,知京师空虚,燕王乃挥师于建文四年(1403年)六月从瓜州渡江,直逼京师。「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1402-1424),次年改元永乐。
  
   明成祖即位后,改京师为南京,改北平为北京,着手大修北京城,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与此同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强化中央集权,加强边疆的经营管理,并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一)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了恢复遭受靖难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明成祖继续执行洪武时期的移民屯垦与军士屯田政策,并兴修水利,赈济水旱灾害,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整个永乐年间,国家岁粮收入年均31788696石,超过洪武时期的年均28734250石。「屯田米常溢三分之一」。
  
   (二)强化中央集权。明成祖继续实行削藩之策,剥夺藩王的军政大权,并令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授予司礼监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权,增设东厂以侦缉臣民「不轨」行为。
  
   (三)加强边疆的经营管理。经洪武时明军的不断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不断遭到削弱,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兀良哈归附于明,明太祖于其地置朵颜等三个羁縻卫所。但鞑靼、瓦剌拒不附明,不时纵兵骚扰。明成祖从永乐八年(1410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五次亲征漠北,先后击败鞑靼和瓦剌,敕封瓦剌与鞑靼首领为王,许其入贡互市。并进一步修筑长城,建立「九边」防御体系。同时,在洪武设置辽东都司的基础上,继续招抚东北女真诸族,于永乐七年(1409年)建立奴儿干都司(司所置于特林,在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口)。在西北,在洪武所设的安定、阿端、曲先三个羁縻卫所基础上,继续向西拓展,增置罕东、赤斤蒙古、沙州、哈密四个羁縻卫所,合称「关西七卫」。在西藏,在洪武时设置羁縻都司、卫所,并敕封一批僧俗官员的基础上,又敕封一些藏传佛教首领为法王和各种王号,利用他们的宗教权威来进行管治。在西南,除在洪武年间所设云南都司、云南布政司和贵州都司的基础上,增设贵州布政司外,还于永乐四年(1406年)派兵出征安南,讨伐在边境寻衅、侵占中国领土的黎氏政权,并于次年诏改安南为交布政司。
  
   (四)发展对外关系。永乐年间,明成祖曾派遣郑和六下西洋,使明朝声威远播海外。
  
   明成祖的永乐之治,是明朝的鼎盛时期。此时,其综合国力无论在亚洲还是世界,都堪称是首屈一指的。
  


  摘自中华万年网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