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风靡哈佛:在美国听“文化大革命”课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4:05:46   

  

从哈佛大学授课的标准看,“文化大革命”课是相当成功的。麦克法夸尔教授用语生动、善于表达,使学生们十分专注。这使我想起最近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看到的一些情况:凡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以及东亚、环太平洋地区的课程、研讨会,都是场面热烈,听者多多,其中的原因可以说不难理解……点击进入



  甫到哈佛,正是新学期的开始。各类课程、讲座的告示,贴满了校园。学生们背着书包,夹着厚厚的课本、讲义,个个行色匆匆。整个气氛既紧张又有条不。当然在这纷忙景色中最能吸引我注意的,还是哈佛怎样进行有关当代中国的课程。事有凑巧,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原主任麦克法夸尔教授的“文化大革命”课在1月底正式开讲。于是,我这个“陌生客”便也跻身于急匆匆的行列之中。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文化大革命”课竟如此风靡哈佛,吸引了众多的学生,以致原由校方安排的教室因实在拥挤不堪而连续更换新址。   

  据统计,今年(一九九七年——编者)选修“文化大革命”课的学生共计370人,分为27个班。校方仅助教就请了10名(按美国的上课方法,教授一周授课两次,每次一小时,然后即分班讨论,助教再在小班上提供进一步的辅导)。在以提倡文化多元、学术自由和分散管理为标榜的哈佛,出现这样规模的“大课”,是近年来少见的。关于这其中的原因,以及它同当今美国社会某些变化着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我将在下文略作分析。   

  “文化大革命”课是作为“外国文化”类的课程提供给学生的,对可能相当多的哈佛本科生而言,“外国文化”是一门必修课,也就是学校所说的“核心”课程。这即是说,不管专攻理科还是有意在文科方面发展的学生,都要有“外国文化”课的学分。据说,哈佛管理层有这样的看法:哈佛的学生不仅要熟习本国文化,更要对外国文化有所认识。显然,这样做是颇有眼光的。   

  但是在我看来,要从纯文化的意义上理解,“文化大革命”课更像一门历史课程。因为它的主题是叙述已经过去20余年的中国的一场政治运动。而其考查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也都是以历史事件间的相互联系与发展为目标。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它同国内“文化大革命”史研究已相对固定的布局有着很一致的地方。那么,哈佛为什么要把它当作“外国文化”类的课开出来,而且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是很耐人寻味的。   

  下面是“文化大革命”课程的授课提纲。连同概论共分为6个部分23讲,现抄录于此:   

  1.“文化大革命”概论   

  第一部分:中国革命的起源   

  2.帝国统治秩序的崩溃,1836—1916   

  3.中国共产党的胜利,1917—1949   

  第二部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4.中国共产党统治的稳固,1949—1965   

  5.道路分歧   

  第三部分:第一次排炮   

  6.批斗“三家村”   

  7.“炮打司令部”   

  8.毛征服了首都   

  第四部分:红卫兵的兴衰   

  9.校园革命的迸发   

  10.“一月革命”和“二月逆流”   

  11.毛对战友的清洗   

  12.反作用力:武汉事件   

  13.红卫兵的上山下乡   

  第五部分:波拿巴主义的幽灵   

  14.林彪的神化   

  15.打开对美国的大门   

  16.林彪的失势与败落   

  第六部分:争取毛泽东接班人的斗争   

  17.“四人帮”的兴起   

  18.邓小平复出   

  19.对“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威胁   

  20.周恩来之死与天安门事件   

  21.毛泽东的去世与清洗“四人帮”   

  22.不堪回首   

  23.“文化大革命”的遗产   

  关于这门要持续3个多月的课程的宗旨,麦克法夸尔教授作了如此的概括:它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中这样一个结论,即:“从1966年至1976年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它是由毛泽东同志领导和发动的”进行验证并试图接近于证实。   

  为了使绝大多数从来没有听过有关中国课程的学生,易于理解中国六七十代发生的一切,主讲人显然认为,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19世纪以来中国面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所做出的反应,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共最终夺取政权和至1966年以前的中国国内政治状况作一交待是必要的。这就是我们在提纲中看到的前四讲内容。   

  在进入“文化大革命”本身的分析时,麦克法夸尔教授事实上要向学生交待下面的几个重要观点:首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应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至1969年,是摧毁旧的政治精英与红卫兵运动兴起与衰落的时期;第二阶段1969年至1971年,事实上是以林彪集团占支配地位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1972年至1976年,则表现为由谁来继承毛泽东的斗争。其次,麦克法夸尔教授认为,“文化大革命”的最初过程,表现为两个层面的发展。一方面,毛泽东首先打倒彭、罗、陆、杨,继之废黜了刘、邓,这是以上层政治斗争的形式来实现的。另一方面,以红卫兵为主的群众运动被发动起来,用以摧毁党的基层组织和结构。麦克法夸尔教授认为,这种以无约束的社会来破坏国家结构的事情,在共产党国家中是没有先例的。在苏联,斯大林也只是用国家机器的一个部分来攻击和削弱另一部分。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则是引发整个社会的动乱和斗争。这种斗争的长时期结果,就是党在国家中的权威遭到破坏。于是,又造成了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重大的政治后果,就是以林彪为首的一批军人地位得到抬升,并最终威胁了党领导一切的原则。于是毛泽东不得不再进行反对林彪的斗争。   

  麦克法夸尔教授认为,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毛泽东希望那些同他一起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人(这是主要指江青、张春桥等),能将这场革命的精神和他的思想遗产保持下去,但历史发展的结果却是“四人帮”的垮台和毛泽东试验的终结。邓小平作为毛泽东最终的接班人,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