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 像一块滚石》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4:10:53   

  

    “那是什么感觉?那是什么感觉?全靠你自己,没有家的方向不为人知,像一块滚石”

                                                  --鲍伯·迪伦《像一块滚石》

     滚石,摇滚乐中的重要意象,有迪伦的名曲,有英国的著名乐队,有美国的音乐杂志。《滚石》杂志去年9月30日生日,这一年里推出庆生专号,“摇滚的女人”之后,今年5月则有“美国梦1998”和在ABC电视播出39周年纪念专题9我们在哪里:滚石国情咨文》。国情咨文讲演是美国总统在国会上必得做的事儿,全国人在电视上能做的事儿。《滚石》则是MTV的风格,从流行音乐和各种各样普通人的角度讨论美国生活--个人、社区、宗教、性、感情、工作、金钱、政治等话题。

     前《滚石》编辑Jon Pareles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滚石)“仍是流行音乐及其相关文化的最佳杂志”,这引起了若干嘘声,有人说,“就好像被夸成美国最佳雪茄杂志,可那算什么?”更有作者说.把时间倒退25年,说《滚石》是流行文化中的重要声音,还差不多。总而言之,很多人都认为,虽然《滚石》在发行量上、在名声上都是流行文化的一份重要杂志,它在文化上起的作用已经无足轻重,从一份有生气的杂志变成了大路货。

 

   《滚石》杂志的诞生,当然跟摇滚乐的发展密不可分,但60年代反映摇滚乐和摇滚文化的杂志也不少,《滚石》是最成功的,也是唯一幸存于60年代之后的。它是流行音乐杂志,但其政治、社会评论与音乐新闻和乐评并重,在70年代是对当时的文化做出了最及时反映与影响的杂志。《滚石杂志:未经删改的历史》一书的作者Robert Draper说:“从1970到1977,在美国没有另一家杂志像Jann Wenner(《滚石》创办主编)所称的,’来自旧金山的摇滚小报’(指《滚石》)那样诚实和富于想象力。”还有一位作者在纽约的一份小报中说,如果你在70年代是个新潮的白种孩子,《滚石》很可能是你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婴儿潮那一代的各种文化标签,青年文化,摇滚文化,嬉皮文化,抗议文化,都是《滚石》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滚石》汇集了一批报道、社评、乐评等优秀人才,比如后来以“新新闻”体小说著名的汤姆·伍尔夫就为其写新闻评论,安妮·莱布维兹是其摄影师。《滚石》杂志促成了一种摇滚新闻风格。

 

 《滚石》诞生于旧金山湾区,第一期印量4万份,由编辑部自己亲手发散到报刊亭,其中34000份没有卖掉,退了回来。但JannWenner的公关本领极强,到了第二年.他的杂志封面找当时正炙手可热的约翰·列农和大野洋子做封面;而且是手拉手赤身背对镜头—这张照片成了全国性新闻。这以后,Jann Wenner从《新闻周刊》挖来了有经验的老手Burks,加强了新闻的力量,使得杂志虽然态度上嬉皮,但工作上专业敬业,两年间,发行置由2.5万变成25万。70年代.《滚石》将政治新闻与音乐结合,进入它的黄金时代。其中记者Huner Thompson有关1972年竞选的报道,《在拉斯维加斯的恐惧与厌恶》成为引人注目的名作(现在正有由此改编的电影在上映),整个系列结集出版为(恐惧与厌恶:1972年竞选之路),是美国政治写作中重要作品,对美国新闻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又如后来被好菜坞拍成电影,由梅丽尔·斯特利普主演的挑战核辐射秘密的女工Silkwood的故事.也是《滚石》的得意之作。这些报道篇幅都很长,角度多元,记录深人.又在行文风格上借鉴摇滚乐气质.生气勃勃,富于表现力,有种紧迫感,成为当时杂志中出色的写作。

 

   1977年,《滚石》从旧金山搬到纽约。此时,很多人认为,它的原创力已消失,纽约开销的昂贵也使杂志注重赢利,企业化,祟拜名人,开始做市场调查决定读者喜好等。在内容上.它增加了电影电视,对音乐的报道越来越落伍,严肃的政治社会评论也少了。安妮·莱布维兹的摄影照片界定了《滚石》的形象,她在1983年与杂志分手。

 

   在音乐上,《滚石》的落伍从70年代末先已开始。今天回过头看,《滚石》的成功伴随着摇滚乐在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以及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冲击。摇滚乐在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中的影内可说巨大,《滚石》也不仅是一份音乐杂志,还有政治色彩。现在,《时代》、《纽约时报》等也都会有摇滚乐的报道,《该石》原有的地盘已不独特,它的编辑方针也日益商业,随俗,所以已失去最初的边缘与尖锐性。

 摇滚乐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流行文化的概念也不是那么狭隘,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很多种类和形式。比如流行文化很发达的港台,摇滚乐就没有什么气候。其实,通俗(pop)不等于庸俗、媚俗,通俗文化也不等于大众(mass)文化。

 《时代》杂志曾经出过(时代百年)系列专号.回顾本世纪各行各业代表人物。在艺术家与艺人专号中说到民歌音乐家一项,是鲍伯·迪伦。他的摇滚民谣,有诗,有社会批判,成为新时代的行吟诗人——创作歌手(Singer/song writer)跟随的典范。沿袭这一传统的Bruce Sprinsteen在滚石纪录片中说,他的音乐要给人娱乐,要给人一个好时光,还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发问、思考。他的作品,无论是《生于美国》对蓝领阶层生活的描述,还是《费城的街道》对爱滋病思者的包容,亦或是为移民鸣不平,都展现了一种直视美国灵魂深处的内省力。属于这一传统的歌手,先驱人物是40年代的WoodyGuthrie,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时代的民众之声(《这土地是你的土地》);创时代的鲍伯·迪伦、琼·贝兹等人将之推向高峰,并与反战运动紧密关联;70年代Joni

 Mitchell以专辑《黄色出租车》(Big Yellow Taxi)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者提出抗议;80年代黑人饶舌乐队“人民公敌”则在《与权力作战》(Fight the Power)中批判种族主义,等等。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