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创新活跃课堂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18:04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逐步改变以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当前小语文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习方式的三个维度,改变生单一、被动的习方式,就是要给予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语文要以生为主体,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课堂是实施素质育的主渠道,课堂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在实践中,有些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使设计过于细密,甚至连生该用怎样的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预先替生设计好了,简直称得上是天衣无缝。在这样的流程中,执行得又过于死板,变成了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案,千方百计地牵着生往那一条道上走,来不得一点变通,容不下一丝意外。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路,师就急急地点拨引导,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根本没有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生主动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则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师在设计时就应该给生预留探索创新的时空,要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让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精简环节
  长期以来,阅读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师范读或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有些师每篇文章都这样,不肯漏掉任何环节。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往往会蜻蜓点水还挤占了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因为在这面面环环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连思维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设计时,必须要有吸引生思考的亮点,师应准确把握材特点和生实际,突出主线,科地简化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一位《林海》一课时,着重安排了三个环节:一是了解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二是紧扣关键句子,理解人与山的密切关系。三是激发生想象,领会大兴安岭“兴国安帮”的含义,整个设计程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得主动。课堂上,生如果懂了,他的思维就要向纵深展开,而师如果还是喋喋不休地讲,等于拉住他的思想不让其往高处走、深处流,生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和发展的机会。

  二、合理安排提问的解答距
  心理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深浅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生看书即可回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外表、神态?”,“‘我’看到这情景,心里怎么想的?”等提问内容,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如问:“从邱少云的动作行为看,他是怎样一个人?”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得出他是一个严守纪律,视死如归的战士。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如问生“是什么力量使这位年青的战士在烈火烧身的剧大疼痛中坚强地忍受下来?”生需要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如变换角色,当时烈火烧身的是你,你将怎样想、怎样做?
  提问是师组织课堂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生的智慧。如果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的问题,要求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生都按师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就削弱了生的主体地位,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性行为”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师在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让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这样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循序渐进,提问的解答距始终应控制在大部分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