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05:03   

  什么是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曲阜师大李如密授认为:“艺术乃是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其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语课堂艺术。
  一、该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生自己可以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或以读代讲,是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挑山工》一文,“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可靠生自解决,第二问对理解挑山工的话有帮助,可在检查自效果时多花一点时间,以上是“疏”,而且是“疏中有密”。而挑山工一番含有哲理的话是重点,则必须引导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思考:①“我们”怎么走?挑山工怎么走?对此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作者是怎么写的?②从挑山工的话里你体会到什么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生把这段话背下来。以上是“密”,而且“密中有疏”。
  二、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节奏,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能陶冶生的身心。在中,内容简单的,生自可以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生来得及消化。如《草船借箭》的,引导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节奏要慢,让懂内容后小结法。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节奏。
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生注意力涣散。
  三、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方法。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方法。中“用巧”,要符合和心理原则。在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重点的常规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代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传),是“拙”;引导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意会),是“巧”。常识性课文的,引导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程序,“逆”是不按顺序,而是或从结尾段导入,或从重点段起。同时,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如逐段讲读课文,这是“顺”,但在有的段落的讲读中,经常抓住结句理解段落内容,这是“逆”,是“顺中有逆”;抓住篇末的中心句来讲读课文,这是“逆”,但抓住中心句后,却又是按课文顺序来理解,这是“顺”,是“逆中有顺”。程序是“顺”是“逆”,应根据课文特点和生的阅读基础确定。生基础较差的,可以逆的课文也应“顺”,以利生理解;生基础较好的,可以逆的课文就“逆”。还可以“逆”中有“逆”,以利培养生的推理能力。
  五、形态的动与静
  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静”,是指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生思维的深入。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生的思维很少参与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