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22:57   

改变生的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阅读生、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堂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使生在具体的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习的方法。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理念犹如清新的春风,给我们带来新的气息。低年级是习的起步阶段,在低年级孩子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习方式,对于培养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意义。但是,低年级孩子自己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低年级的课堂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习、合作习呢?作为从事小低段工作的我,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小班化的课题研究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长期以来,语文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师的主导作用,师是内容的制定者,活动的组织者,过程的控制者,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生是习和发展的主体”。师不再是的主宰者,而是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习共同体”。师的角色应当是习的伙伴,是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师角色的改变,要求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并在实践中全面体现。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广泛涉猎以求“博”,习业务以求“专”,加强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育对象——习。

    在这次衢州市小语文课堂观摩活动中,各县的选拔师都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形象展现自我。他们对内容的设计,在课堂上运用的语言都给了我一些启发。在低年级语文中我首先应当准确定位,从讲台走向生,将课堂的视线集中到生身上。把课堂还给生,使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生动的习情境,让生在兴趣盎然中习。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只有当触及到生情感的琴弦,激发习的欲望,引发习的兴趣,生兴奋起来时,生才会表现出这种神态。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生的情绪,让生想、愿、乐

1、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师与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顺利实现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画风》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咱们一块儿去旅游,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老师接着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师随机引出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

2、创设情境。语文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低段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生体验这种情趣,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习的兴趣。在《落叶》一文时,我在室里挂上许多落叶,在黑板上也画上树叶,课件中把落叶设置成飘落下来的动画效果,给生营造了置身秋天落叶纷飞的情境。课一开始,引着生去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想象落叶的比喻,很快就把孩子的心给牵住了,在充满幻想的空间里,他们的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整堂课,我以“树叶飘呀飘,飘呀飘。”这句话贯穿每一个环节,让孩子体会“甲虫、蚂蚁、小鱼、燕子”在落叶里的快乐。这样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情境的特点,可分为形象、情感、环境、角色与理智等类型。师要根据材特点,灵活运用。

只有当师唤起生的习兴趣,生才会如饥似渴地习丰富广博的知识。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以丰富有趣的语言、真诚的情感进入每个角色,使有兴趣,有成效。

三、引导生自主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

    联合国科文组织育发展委员会早在1972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明确地指出:“随着现代科技术的迅猛发展,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办法。”日本中小育课程改革的标准之一是:培养自主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些中外育家对此也早有预见。英国育家斯宾塞在仔的《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书,不是生,乃是。”

    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生的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习,使生成为习的行动者。 

   1、交给孩子选择权,唤起自主意识。选择,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选择机制,不仅有利于发展生整体素质,也十分有益于激发生兴趣,突出生主体地位,培养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自主地习。一篇课文中,有许多使用确切妥贴、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不同的生自然会不同的喜好。所以,我经常让生挑最喜爱的词句来品赏、交流,读读背背。在人物群出现的课文中,如《大象博士请助手》中的主要人物大象、小猴、小兔、小熊和小猫,让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生的选择余地就显得十分广阔,生就觉得有话可讲,自主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又如,我在《落叶》这篇课文,深读课文时,为了使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我抓动物们的有趣,让生再读课文,看图说小动物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挑一处自己认为最有趣、趣喜爱的句子,说给小朋友听。请不要小看这一调控行为,在这挑起生的自主意识,因为生有权决定自己爱讲、能讲的一点;在这里改变了课堂的基本结构,传统师的懂,就成生自己的懂,你讲这一点,他讲那一点,在师的点拨下、沟通下,由组成了,形成了

 2、留给孩子质疑的时间,激发孩子合作探究习的兴趣。疑是追求新知的开始,是创新的萌芽。生多方面的疑,也许是来自老师的“遗漏”,也许是生自读自悟中的“疑惑”,也许是材中的“空白”或“欠缺”,不管什么样情形,都是生内化语言文字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思维火花的闪现。引导生质疑解疑,可以促进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习中来,激活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老师应给足生质疑的时间,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予鼓励,并组织其析疑、解疑,还要生质疑的方法。对于低段年级的孩子,师要消除“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年龄小不会提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我从一年级开始就非常重视培养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孩子从课题、从词句等小范围处去提出不懂的问题。一年级小生不仅敢提问题,而且会提问题。生在《别说我小》一课时,提出了“别说我小”这个“小”字表示什么?在《小猴子下山》时提出了“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呢?”等有较高质量的问题。师在生质疑解疑中起到“中介作用”,引导生处理疑难问题。浅显的问题问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生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的问题引导帮助解答;有 争议的问题,引导生读书讨论,最后师讲解评价。如《桌椅的对话》时,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桌椅为什么会说话?桌椅在说些什么?我抓住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大家去读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篇简单的课文就在质疑课题、分组合作习、对话朗读练习中完。实践证明,在课堂中注重激励生质疑解难,不仅能提高生对语言文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生自主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 动探索者,把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3、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合适的策略。

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内容,采取合适的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的习方式,在中也应根据小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低年级的语文应该是师指导生自己 习的过程。要重点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 由扶到放,逐层深入。

    1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习。“一般性的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习语文最基础的环节,如识字、写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理解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现课文情景等;二是指阅读中难度较小的问题。生“自主”性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师在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生自主习放在首位。如《画风》一文,课前指导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的存在,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建议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选择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习课文,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集体读的,互,集体表演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习,反而产生了更好的习效果。课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如画一画自己眼中的风,写一写风的语言等,拓展习空间,验证语文能力。自主性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应成为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2)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习。“重点问题”指对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合作性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生主体发展的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我,我人人”,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生合作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习行为。如习《落叶》,当理解了“甲虫、蚂蚁、小鱼和燕子”把落叶当做什么后,我设计了一个句式“树叶飘呀飘,飘呀飘,落到————,——看见了,把它当做————”,让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会想,最有创造性。小朋友经过合作讨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把落叶当做长颈鹿的项链、小猴的帽子、小鱼的桌子``````”,并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合作性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3)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习。语文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中的有关自然科,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习是一种积极的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小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低年级和高年级也存在差异性,因而,小语文中的探究活动不宜复杂,应定位在生“喜欢”的层次上。在《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中,师将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成为两个主问题:1、从哪些地方看出不合群?2、为什么不合群?这两个主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师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给足生自主习的时间,指导生探究性习。生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既能让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习方法。探究性习有利于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中予以关注和重视。

    不管采用哪一种习方式,都应和文本内涵紧密结合起来,让它们相互依存,融为一体。

   四、充满人文关怀,赏识尊重生,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习。

    我们的语文课文篇篇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我的家乡》中的小朋友描写了家乡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是人文;《给妈妈的礼物》中的小作者对妈妈的情怀是人文;《苹果落地》中的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的品质也是人文``````读着这一篇篇充满人文思想的课文,使我的人生得到感悟,灵魂得以进化。对语文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师的自觉行为。因为孩子的生命发展迫切需要诸如品质、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负、心绪、情态等这样一些有关“人文“的东西。

    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师的语言、动作及神态都应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1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让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师在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氛围。要凸现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生自主活动的天地,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可与生商量后确定,如“同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师尊重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悦地进入习情境。2、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是相信生的能力,小生尽管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已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每个生都应感受到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师对自己习态度、习方法、习效果的肯定。要承认生的差异性,对力较差的生,也要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时,经常用“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生的习欲望,使其更好地在语文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3、多一些宽容和激励。师要宽容生,站在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允许生出现错误,鼓励生对师、材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生迸发的探究火花。关注习过程和方法,是促进生发展的新理念,只要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师都要给以肯定。可用“你的理解尽管不全面,但主动思考的精神应该表扬”“你看,他比以前肯动脑筋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多好啊”“如果再多给你一点时间,你会完成的更好”等语言,激励生产生成功的愉悦。如果在中一味地求全责备,生的习积极性、求知欲将从一次次的斥责、嘲笑中逐渐消失,培养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品质只能是一句空话。

    以上是我在习《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时,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所谈的一些体会,只是一些非常粗浅的感受。要想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是为了不“的境界,还需不断习、理解、参与和实践新理念。

 

[1]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