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40:17   

基础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生的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转变习方式是指生在师指导下主动地习、富有个性地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方式,逐步改变以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里我就对转变习方式的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 认清原有习方式的弊利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一是靠书本,二是靠实践。书本知识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实践可以获取直接经验。长期以来我们的生为了“应试”,习的方式就是以书本为主,一提起“习”,就是 “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尤其是义务育阶段生更是以被动接受习为主要特征,以师讲授为主,很少有让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活动几乎没有。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材,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上忽视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没法获得直接体验。

原有的接受式习是不是全不对呢,也不能机械的一概否定,其优点也应继承与发扬。如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师可以将科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生,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生进行思想政治育,提高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在一定条件下,言语接受习是生获取科文化知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关键是看师能否善于抓住主客观条件,把接受式习变为有意义的习。

课堂上习方式的转变,不能追求外表形式的变化。忽视习方式的本质,放弃传统的有效的习方式,课堂上把“满堂灌”变成表面标签式的合作、探究活动化后,反而成了“满堂乱”,把旧有的比较“扎实”的,被大“杂烩”的虚假合作、讨论活动所替代,转变习方式成了空话,不会踩到点子上。只有辩证思考,认清习方式的利弊,习方式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

二、 理清转变习方式的路径

转变习方式,是把过去单一的、被动的习方式向多样的习方式转变。其主要路径有四个方面:一是研究性习。就是让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活动。二是实践活动。新课程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科中也安排了科综合习活动,让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三是计算机环境。计算机是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外储式的习化社会电脑、网络技术等已成为习的手段之一,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习活动。四是小课题研究和长作业。就是在师的指导下,生搞些感兴趣的小课题,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去完成。长作业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生通过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去完成,这段时间可以是几周或者是几个月,长作业是课题习在课外的延伸。以上四个路径都不是师的所能完成的,是生自己去实际参与,主动实践,积极探索,获取体验,实现习方式的转变。

在基础育课程结构中,突出习方式转变的课程不仅有主要科,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科课、品德与生活课等,各科都有在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渗透、有机结合、科转变单一的、被动的习方式的要求。

三、 把握转变习方式的内涵

今天倡导的习方式是自主习、合作习、探究式习。自主习是指生内在的习品质,相对于“被动习”、“机械习”、和“他主习”。自主习有5个特点:一是能有目的的习;二是能有选择的习;三是能独创性的习;四是能在习上进行自我调控;五是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自主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的程度,自主习者对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习的结果,并对习的物质和社会的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通俗点讲,自主习,就要达到“能”、“想”、“会”、“坚持”。自主习也是指条件下的高品质的习,所有能有效促进生发展的习都应该是自主习。在传统的习活动中,生对不认识的字词能主动的查字典、词典,在家主动的预习课文,复习旧知,能自觉的读书读报,主动参与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