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赋“老教材”予“新生命”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0:28:21   

一、转变观念,勇于重组材——体现“科性”

《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材的“执行者”变成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不再信奉“课本、课本,以本为本”,要加强习,不迷信材,细心揣摩,勇于否定材、重组材,还材内容于科性。

1、及时地修改材。例如关于“自然数”的定义,根据研室通知和初中一年级材,将“0”也划入自然数范围,而现行材第八册的自然数定义不包括“0”,这样一来,给五六年级的工作带来了矛盾。为了生的发展,当然要根据新的自然数定义来进行。因而,笔者在第十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了三方面的修改:一是将生脑海中自然数的定义做了修改,让“0”也划入自然数的范围;二是将生手中的材做了修改,将书中说明“以后我们研究约数和倍数时一般指自然数,不包括零”修改为“一般指不包括零的自然数”;三是将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准确的数概念分类进行了局部调整。

2、恰当地重组材。现行材是按照修订本大纲编排的一般内容,配套的参也只是一般的思路。在课改下,师备课时不能唯书,而应该从生的思维角度和已有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怎样的才能更适合生头脑知识的链接、衍生?例如在“循环小数”之前,笔者把材研究了好几遍。材是从“10÷3”和“58.6÷11”两个例子入手,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接着介绍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最后介绍循环小数的分类。虽然这部分内容只不考,但笔者觉得如此安排程序不太自然,不利用生的知识建构。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从“25.5÷6,10÷3,58.6÷11,1.44÷1.8”这四道计算入手,让生通过计算后产生疑问,自主分类。先直接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紧接着再研究无限小数,从而引出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最后重点研究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脉络分明,结构清晰,在小组合作习下都能画出非常有创意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3、适当地增删材。有时根据生的知识渴求和内容的难度,可以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以形成合理的知识技能,拓展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生在质疑阶段时提问:“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面积不变,那么周长变了吗?”于是师“顺水推舟”,便组织生分组讨论,探讨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框架这两种转化中面积周长的异同。生兴趣极高,下课后经过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得出了结论,同时也体验到了自主提问,自主解决的成功喜悦。如果我们在中从生角度考虑,大胆地增删材,对生的发展会极有好处,但这必须十分谨慎,切忌喧宾夺主,舍本取末。

二、精心设计,贴近生实际——体现“生活性”

《标准》强调了“从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数育应努力激发生的习情感,将数习与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经验数化,数知识生活化。师应该主动地开发材,使材内容贴近儿童情趣,在课改下同样生机勃勃;从而让习有活力的数,感受到数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