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2:28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的特征:从陈爱娟等老师的课例说起

陈爱娟老师在《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4)中对自己的课例“孔乙己告状”(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12)作了理论阐释和辩护,她认为:“‘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做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她把自己的课归于“无中生有”一类,从而批驳了蒋红森老师对她的课例的“离谱”的批评。事实上,陈爱娟老师的“孔乙己告状”一课绝非个别现象。在“创造性阅读”或其他类似的口号下,这种“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逐渐显现出一种大面积铺开之势。它们共同的特征有:

1.文本失去了解读的整体性、本质性、前提性意义,学生可以从文本中的某一素材或要素出发(而不必从文本的整体出发),以该一素材或要素作为”引子”(只是引子),创造别一种意义结构;文本首先被”破碎”了,然后某一“碎片”被拾起,镶进另一个意义结构中,该意义结构与原意义结构设有本质性联系。比如陈爱娟老师的“孔乙己告状”,我们从小说《孔乙己》中丝毫找不到孔乙己告状的任何暗示或可能性,与《孔乙己》的整体立意也没有任何关系,它与小说《孔乙己》的关系只有一个:孔乙己曾挨了打及“孔乙己”这个名字。

2.这种“创造性阅读”不再相信历史的概念,不追究“创造”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或背景条件。如有学生从朱自清的《背影》中解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个意义显然是利用学生在现代社会学会的交通规则知识“创造”出来的,与朱自清写作《背影》时的历史情形无关,与朱自清也无关。还比如一个学生在回答老师“假如项链没有丢,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的问题时,“创造”了以下情节;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便萌发了复仇的心理,先是雇私人侦探找了丈夫路瓦栽的不是并与之离了婚,然后充当佛来思节家的第三者,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