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春风细雨入心田——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2:56   

春风细雨入心田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曾元珍
    摘要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只注重空讲大道理,忽视了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长此以往,形成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麻木心理,形成了思维定势。但却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如何会造成这一现象呢?追根溯源,这与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油水分离,穿靴戴帽”式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利用课堂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真正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书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潜移默化、渗透、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加强德育是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重要的指导思想,实行“三线一面”是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根本措施 。所谓“三线”,一是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与晨会、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与晨会的形势教育和专题教育贯串12年,形成德育显性教育的一条主线;二是小学的班队活动与中学的班团活动一条线,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开展 活动,进行自我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三是社会实践活动一条线贯串12年,让学生从了解社会并 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所谓“一面”,是指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 域都要渗透和贯穿德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 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 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 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 教学中实施德育。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 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育人为本,渗透德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切实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是教育部在部署新时期工作时重点指出的。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只注重空讲大道理,忽视了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长此以往,形成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麻木心理,形成了思维定势。但却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如何会造成这一现象呢?追根溯源,这与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油水分离,穿靴戴帽”式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
学科德育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而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时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人说,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是对人的艺术,语文教育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的博大精深在于它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对学生品质、意志、修养的熏陶。下面笔者仅就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将生硬的品德教育化为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心田与专家学者共同商讨:
作文教学既是作文知识的传授,又可以是语言艺术的演示,同时亦是渗透思品教育的载体。其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句、广博的内容、真切的情感,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悦心,思之悦神……此时抓住这一契机,根据所教内容和特点,别出心裁不着痕迹地对学生实施思品教育,高潮时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它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吸引住,定使学生铭刻于心。
一、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写作
爱国主义教育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思想意识的侵蚀,拜金主义思想正不断抬头。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正不断淡化——面对如此情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痛心疾首的,但是强行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是否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显然是不行的,弄不好反而适得其反。而通过一系列的作文活动却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例如:在庆国庆50周年活动中,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制作反映“家庭大变化、家乡大变化、祖国大变化”的展板,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切实从中受到教育。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