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2-07 18:19:0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三年制小学教科书教学第六册第68~69(或六年制教材第七册第60~6 1页)例6、例7。练习十六(或第七册练习十四)第5~9题。

  教材简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中一条很重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条规律,可以较快也进行整十、整百 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未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必要的铺垫。教学 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这一规律:还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例6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而理解“扩大”和“缩小”的含义,是顺利总结这一规律的前提。至于因数未尾有零的乘法,在用两位数乘时已经学过,这里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所以例7的教学只是让学生推想出用三位数乘的竖式应怎样写, 计算才比较简便,以及进一步认识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其简便计算的理论依据是积的变化规律。所以,也可 以说,例7是例6的具体运用。

  教学目的:(1)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2)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

  (1)直接说出得数:9×400,600×3.51×100,300×13.7×800,700× 5.12×500。

  (2)口头列式并计算:①70的3倍是多少?70的5倍呢?②50的多少倍是100?50的多少倍 是200?

  2.预作铺垫,讲清“扩大”和“缩小”的含义。

  (1)讲述:70的3倍是210,也可以说成70扩大3倍是210(板书:扩大)。扩大几倍就是乘 以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板书:缩小)。例如:50×2=100,50扩大了2倍是100;100÷ 2=50,100缩小了2倍是50。教师边讲边在扩大缩小的前后板书成:

  (附图 {图}

  (2)提问:①15扩大10倍是多少?15扩大100倍是多少?②15缩小5倍是多少?15缩小3 倍是多少?

  3.观察讨论,引导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1)布置学生在课本上把例6的表(如下表)填写完整,然后指名说出填写结果。

  因数 16 16 16 16 16

  因数 10 20 200 1000

  积 32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①第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积变化了没有?

  ②把第2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的比较,扩大了多少倍?积有什么变化?再把第三、四、五组的第二个 因数同第一组的比较,分别扩大了多少倍?积又有什么变化规律?

  ③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④把第四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五组的比较,缩小了多少倍?积有什么变化?再把第三、二、一组的第二个 因数同第五组的比较,分别缩小了多少倍?积又有什么变化?

  ⑤从这里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⑥你能把这两方面的发现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说明:抽象和概括既是思维的过程又是思维的方法。但抽象概括要有明确的语言指示,提出明确的概括 目的,指明概括的方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通过提问①,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 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②、③和④、⑤,对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总 结出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再通过提问⑥,从两方面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这样的分析综合,逐步的抽象概 括,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3)试算“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做完后,教师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检查他们能否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就在得数的末尾添写一个 0,扩大100倍,就添写两个0。

  4.引伸拓宽,进一步认识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出示下表,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同前一组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口算出得 数,填三表中。集体订正后讨论: 因数 20 40 40 200 200 400 因数 50 50 100 100 200 200

  (1)第二组和第一组比较,因数与积各有怎样的变化?第三组和第二组比较,因数与积又有怎样的变化 ?第三组和第一组比较,因数与积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个因数发生的变化与积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因数扩大了2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了2倍,积就扩大了2×2即4倍)

  (2)第三组和第四组比较,因数与积各有怎样的变化?第二组和第三组比较,因数与积又各有怎样的变 化?第二组和第四组比较,因数与积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个因数发生的变化与积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3)启发学生利用刚才的感知思考)一个因数扩大了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它们的积扩 大了多少倍?一个因数缩小了10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了10倍,它们的积缩小了多少倍?

  【说明:例7是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算,虽然可以两位数乘末尾有0的乘法进行类推,但那样只能使 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中的算理需要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但仅根据教材中总结的“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还不能使学生理解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的算理。所以,这里利用了教材中这道练习题进行引伸,拓宽知识,使学生加深对两个因数变化而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的认识 ,为理解例7的算理作准备。】

  5.沟通联系,加深理解简便算法的算理。

  (1)教师告诉学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很快口算出整百数同一个数相乘的积,而且可以使因 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计算简便。然后组织学生复习用两位数乘的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求他们用简便方法 列竖式计算28×40、2800×30。讲评时,教师先提醒学生注意竖式书写时因数的对位及乘的方法是 否简便。然后指出:如2800×30。先算28×3,实际上是把第一个因数缩小了100倍,把第二个因 数缩小了10倍,乘得的积也就缩小了100倍,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扩大1000倍,所以要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3个0。

  (2)出示例7:280×340、2800×340,启发学生从用两位数乘的方法类推出用三位数乘 的方法,并让学生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把看到的不同竖式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从中选择计算最简便的竖式,并说一说算理。

  【说明:在学生认识了积的变化规律以后,再回过头来,联系用整百数乘的口算方法和用两位数乘末尾有 0的乘法简便计算,能更好地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对例7的学习也就能更自觉、更生动,也有利于计算能力的提高。】

  (3)计算例7下面“做一做”的题目。

  做第1题时先想想竖式应怎样写才能使计算简便,再把它们分别算出来。教师注意学生练习时竖式的书写 及计算时落0的情况。

  做第2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错误,应该怎样改正。

  6:练习。

江苏南京实验国际学校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