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建构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21:18

 案例:记得有一年教一年级,一次上课,一个学生因为不守纪律,我让他做作业的时候到讲台上来。我的本义是想跟他谈谈。谁知他竟然大声说:“我不。”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没见过的。我当时就呆住了,又重复到:“上来!”“我不。”“那你放学留下来,让妈妈来接你。”听到这句话,他的眼泪立刻装满眼眶,磨磨蹭蹭地走了上来。我还不解气,又说了句:“你不是不上来吗?”这个学生撅着嘴站在我面前,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经过我的“教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后,他虽然还是会不时犯点小错误,但类似于“我不”这样的语言再也没出现过。又有一次,还是一年级,一个挺聪明的学生,就是学习习惯不好,做作业总是边做边玩,我就用限定时间的方法来督促他。第一次、第二次都奏效了,他很快就做完了作业。第三次,他又开始边做边玩,我虽然还是采用老办法给他限定了时间,但这次他却没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我说:“丁博文,你超时了哟,现在已经超了1分钟了。”他看了我一眼,赶紧开始做,但做了一会儿,又开始玩。到超时3分钟时,我又提醒了他,谁知他还是边做边玩。看到他已经超时5分钟了,我生气地盯着正在玩铅笔的他,还没等我开口,他倒先说话了:“老师,怎么了嘛,我又超时了?超了几分钟嘛?一分钟?两分钟?还是三分钟?”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划着一、二、三。这哪像在和老师说话,我气得没话可说。只好“咬牙切齿”地说:“你慢慢做,做完我们再说。”等到他好不容易做完,接下来自然又是一番教育,学生也低了头,以后再没随便与老师说话的现象了。
     反思:学生变成“乖”孩子之后,我又觉得不对劲了,他们入学之初的那种纯真、自由到哪里去了呢?对于儿童来说,生命之美,美在天性,美在本色。可不管是怎样的孩子,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才入学的时候还能看到一点学生自己的天真无暇,几个月,一两年之后,这些东西便荡然无存。人文主义心理学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呢?虽然以上两件事情还没有显示出学生因为这样变“傻”了,但在潜意识里呢?一名教师有这样的教育教学思想,怎么能保证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我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构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出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呢?
    总结:《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目标中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随着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摆脱原有视野的局限:要求基础教育在重视人类文明的同时,担负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任务。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实现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实现文化传承、倾注人文关怀。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树立科学人文理念,立足现实生活与历史背景,有效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引导有人文价值的创造,建构学生人文精神。
    一、教师要大力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
    卢梭说:“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下属来对待,不要忘记学生也是一个“人”。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教育论文在线 http://www.lw26.com

    首先,教师要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学生“只有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才会迸发出创造的潜能”。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多年前,我曾经在辅导一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时发现,一些学生对老师是惧怕的。记得当时她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上卡了壳:“红花比黄花多,哪种花多?”她就是弄不清。我耐着性子让她读这句话,给她时间思考。问了几次,她还是不知道。在这几次问话中,记得我的态度渐渐开始生硬起来,等到我意识到自己没控制情绪,急忙换了缓和的语气并亲热地拉她靠在我身边说:“别着急,慢慢再看看,再想想。”我发现,她的身子在发抖。试想一想,在这种情绪下,她怎么会知道哪种花多?哪种花少?
    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一改过去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强求统一和指令多、指责多、框框多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学中不仅有知识对流的主线,更需要情感对流的主线。“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为此,要坚持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所犯的错误,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爱。
    例如上“乘法口诀”时,相信数学教师大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原本备课设计的思路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几,再一步步归纳得出乘法口诀。可一般都会在课刚开始时,一些学生就会说:“老师,‘乘法口诀’我会背。”这可怎么办?老师就应该立即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例如,可以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如果有,教师就应该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可能那些会的立刻就会用各种办法去教,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 “学数学”成为 “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如果没有学生说不会,就可以抽学生背,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把口诀流利地背出来,教师又可以抓住时机施教。试想,假如教师在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他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无非是教师,学生按部就班地把教学进行到底,可能教师会满意教学效果,学生也学得扎扎实实,但这又培养了学生什么呢?这种课堂要求与期待的成人化,只能导致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他们个性的扭曲和天性的缺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