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与时惧进”谈数学能力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22:34
数学能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给出过不同的答案.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能力的含义不断有新的理解.特别是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指针,更凸现了数学能力的社会功能。这里,让我们回顾历史,展望将来,进一步界定数学能力的范围,为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找到合适的目标定位。                                   
  一、一点历史                              
    数学经历了四个高峰.这就是:古希腊数学(公理化);牛顿发明微积分(不严密的算法);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严密的公理化);计算机时代的问题解决(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新交融).                                         
  20世纪下半叶,数学的发展从第三个高峰时期进入第四个高峰时期.数学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解决各种现实的问题再次成为数学时尚.数学仍然是整体,许多实际问题的背后往往是一种纯粹数学的架构.然而,一味追求数学的“纯粹’、“以不求实用”为荣的时代毕竟过去了.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数学观曾经风靡一时,但在1970年代走向下坡路,人们渐渐地走出了抽象的“布尔巴基光环”.在即将出版的《数学无国界一国际数学联盟历史》一书中这样说:                             

  在20世纪的上半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为数学本身研究数学,而不必考虑它的来源或应用。这为抽象化的倾向提供了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新燃起对应用数学的兴趣。在20世纪的下半叶,工业化社会中高级技术的迅速增长,开始引起对应用数学更多的需求,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和有趣的问题.计算机的激增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发展.             

  这样的数学发展背景,自然会影响数学教育观,包括对数学能力的认识.我国的数学教育观念,受1950年代的苏联学派的影响很深.那时的数学观多半属于第三高峰时期,对第四个数学高峰缺乏思想准备.

  克鲁茨斯基的权威著作《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确定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是:(1) 把数学材料形式化;(2)概括数学材料发现共同点;(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4)连贯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5)缩短推理结构进行简 洁推理;(6)逆向思维能力;(7)思维的灵活性;(8)数字记忆;(9)空间概念.这9种能力,总起来就是“形式化’的抽象、记忆、推理能力。它忽视数学建模、数学应用的能力,显然停留在形式主义的阶段.

  关于数学能力,我国长期流行的提法是“三大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提法有很强的概括力。但是,它同样忽视应用,突出逻辑的地位,甚至认为“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

  到了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育概论》提出了6种数学能力:(1)感知数学材料形式化;(2)对数学对象、空间关系的抽象概括能力;(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4)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5)思维转换能力;(6)记忆特定的数学符号、原理方法、抽象结构的能力。显然,这6种能力脱胎于克鲁茨斯基的说法,没有本质的改变.这两本书,相距30年,恰恰经历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年代,遗憾的是没有反映时代的进步.

  二、l990年代以来的变化

  1990年代,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是渐进的,人们往往不甚觉察.但是回头一望,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国家整体上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国数学界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社会进步把数学教学带入了计算机时代.数学教育界看到了“应用意识的失落”,提出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口号,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数学应用题终于重新进人高考,而且大量的数学新题型出现了.于是,数学能力的提法也逐步有了变化.          

  国家颁布的1992年数学教学大纲,继续提出三大能力,但是加上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注意到“实际问题’,但限于“简单的”.                                            

  1996年的大纲,将“逻辑思维能力”改成“思维能力”,理由是数学思维不仅是逻辑思维;在三大能力之外提出了“逐步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进一步注意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惜还是“逐步培养”。                    

  1997年以后,创新教育的口号极大地促进了数学能力的研究。大学里纷纷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数学建模竞赛、应用数学知识竞赛也应运而生。特别地,高考、中考的数学新题型层出不穷。应用题、开放题、情景题、探索题大量涌现.这一切,都在数学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1980年代,徐利治先生在《数学方法论选讲》中,就提出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但是在中学界反应平平.大量的数学方法论著作集中在波利亚的纯粹数学题的求解.一切都归结为用“化归”方法解数学题.这种情况到了1990年代后期开始改变.戴再平先生提倡的“开放题数学教学”一时风靡大江南北.研究性学习象一把火,照亮了数学教学前进的新路.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外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又有新的变化 。                                 

  200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发布《数学课程标准》,其中提到6项能力:(1)数的运算能力;(2)问题解决的能力;(3)逻辑推理能力;(4)数学联结能力;(5)数学交流能力;(6)数学表示能力.后面的三条我们很少提到。 仔细想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奚定华等在最近出版的《高中数学能力型问题研究》中,强调在高考中要着重考察“一般数学能力”,其中包括以下4项: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已经实际地反映在上海的高考命题之中.上海“能力立意”的考试命题方针,使得单纯依靠“大运动量训练的教学方法占不到便宜.以上4种能力,把“数学”两字换成“语文”“物理”也同样适用.因此称之为“一般数学能力”,和传统的“三大能力”不属于同一范畴.

  2002年将颁布的全日制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高中学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有了更细致的描述.除了提到一般数学能力之外,更明确地界定了唯有数学学科才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它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这一提法涵盖了三大能力,但更全面、更具体、更明确。体现了数学思维从直观想象和猜想开始,通过抽象表示和运算,用证明演绎方法加以论证,乃至构成学科体系的全过程。

  三、常规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

  新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常规的数学思维 能力作了界定,本文拟沿着这一思路作更具体的阐述,提出了以下10个方面.

  (1)数形感觉与判断能力.一个问题摆在面前,首先要判断它是不是数学问题?是哪一 类数学问题?要能察觉其中的数学因素,例如方程求解、函数变化(微积分)、随机现象、几何描述、优化决策、计算算法等等.这是要能够对数学的本质有所理解,从宏观上能够进行大体的判断.

  (2)数据收集与分析.数字化时代,数据无处不在.能够收集数据、关注数据、分析数据、驾驭数据,用各种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决策.

  (3)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够感受物质存在的位置关系,构作几何图形,正确地加以描绘,并能体会其中的本质.

  (4)数学表示与数学建模.会使用数学原理、符号、公式抽象地表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将具体的数量关系抽象为可以运算的数学模型.                                     

  (5)数学运算和数学变换.会按照运算规则熟练而准确地对数字和符号进行运算.理解等价关系,全等、相似、不等、恒等、恒不等,同构。掌握几何变换以及变换中的不变量.             

  (6)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善于运用类比、联想、归纳等一般科学方法,观察数量关系,作出猜想。                                         

  (7)逻辑思考与演绎证明。  逻辑分类、排序、关系、流程.数学证明和科学证实的区别。演绎证明的价值.                               

  (8)数学联结与数学洞察.返璞归真,掌握数学的本质,提炼为数学思想方法.欣赏数学的魅力.                                          

  (9)数学计算和算法设计.对数字与符号依一定算法进行运算的能力,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是公民生活的实际需要.               

  (10)理性思维与构建体系.掌握数学的理性思维特征,不迷信权威,不感情用事,不含糊马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数学地思考问题,并和别人进行数学交流。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思想体系。                                      

  四、数学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培养模式

  数学创新能力,属于一般的数学能力。那么数学创新有什么特点?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阐述.具体说来也可分为以下10点 。                 

  (1)提出数学问题和质疑能力。具有能疑、善思、敢想的品质.               
数学能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给出过不同的答案.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能力的含义不断有新的理解.特别是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指针,更凸现了数学能力的社会功能。这里,让我们回顾历史,展望将来,进一步界定数学能力的范围,为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找到合适的目标定位。                                   
  一、一点历史                              
    数学经历了四个高峰.这就是:古希腊数学(公理化);牛顿发明微积分(不严密的算法);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严密的公理化);计算机时代的问题解决(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新交融).                                         
  20世纪下半叶,数学的发展从第三个高峰时期进入第四个高峰时期.数学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解决各种现实的问题再次成为数学时尚.数学仍然是整体,许多实际问题的背后往往是一种纯粹数学的架构.然而,一味追求数学的“纯粹’、“以不求实用”为荣的时代毕竟过去了.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数学观曾经风靡一时,但在1970年代走向下坡路,人们渐渐地走出了抽象的“布尔巴基光环”.在即将出版的《数学无国界一国际数学联盟历史》一书中这样说:                             

  在20世纪的上半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为数学本身研究数学,而不必考虑它的来源或应用。这为抽象化的倾向提供了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新燃起对应用数学的兴趣。在20世纪的下半叶,工业化社会中高级技术的迅速增长,开始引起对应用数学更多的需求,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和有趣的问题.计算机的激增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发展.             

  这样的数学发展背景,自然会影响数学教育观,包括对数学能力的认识.我国的数学教育观念,受1950年代的苏联学派的影响很深.那时的数学观多半属于第三高峰时期,对第四个数学高峰缺乏思想准备.

  克鲁茨斯基的权威著作《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确定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是:(1) 把数学材料形式化;(2)概括数学材料发现共同点;(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4)连贯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5)缩短推理结构进行简 洁推理;(6)逆向思维能力;(7)思维的灵活性;(8)数字记忆;(9)空间概念.这9种能力,总起来就是“形式化’的抽象、记忆、推理能力。它忽视数学建模、数学应用的能力,显然停留在形式主义的阶段.

  关于数学能力,我国长期流行的提法是“三大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提法有很强的概括力。但是,它同样忽视应用,突出逻辑的地位,甚至认为“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

  到了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育概论》提出了6种数学能力:(1)感知数学材料形式化;(2)对数学对象、空间关系的抽象概括能力;(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4)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5)思维转换能力;(6)记忆特定的数学符号、原理方法、抽象结构的能力。显然,这6种能力脱胎于克鲁茨斯基的说法,没有本质的改变.这两本书,相距30年,恰恰经历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年代,遗憾的是没有反映时代的进步.

  二、l990年代以来的变化

  1990年代,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是渐进的,人们往往不甚觉察.但是回头一望,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国家整体上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国数学界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社会进步把数学教学带入了计算机时代.数学教育界看到了“应用意识的失落”,提出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口号,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数学应用题终于重新进人高考,而且大量的数学新题型出现了.于是,数学能力的提法也逐步有了变化.          

  国家颁布的1992年数学教学大纲,继续提出三大能力,但是加上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注意到“实际问题’,但限于“简单的”.                                            

  1996年的大纲,将“逻辑思维能力”改成“思维能力”,理由是数学思维不仅是逻辑思维;在三大能力之外提出了“逐步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进一步注意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惜还是“逐步培养”。                    

  1997年以后,创新教育的口号极大地促进了数学能力的研究。大学里纷纷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数学建模竞赛、应用数学知识竞赛也应运而生。特别地,高考、中考的数学新题型层出不穷。应用题、开放题、情景题、探索题大量涌现.这一切,都在数学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1980年代,徐利治先生在《数学方法论选讲》中,就提出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但是在中学界反应平平.大量的数学方法论著作集中在波利亚的纯粹数学题的求解.一切都归结为用“化归”方法解数学题.这种情况到了1990年代后期开始改变.戴再平先生提倡的“开放题数学教学”一时风靡大江南北.研究性学习象一把火,照亮了数学教学前进的新路.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外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又有新的变化 。                                 

  200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发布《数学课程标准》,其中提到6项能力:(1)数的运算能力;(2)问题解决的能力;(3)逻辑推理能力;(4)数学联结能力;(5)数学交流能力;(6)数学表示能力.后面的三条我们很少提到。 仔细想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奚定华等在最近出版的《高中数学能力型问题研究》中,强调在高考中要着重考察“一般数学能力”,其中包括以下4项: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已经实际地反映在上海的高考命题之中.上海“能力立意”的考试命题方针,使得单纯依靠“大运动量训练的教学方法占不到便宜.以上4种能力,把“数学”两字换成“语文”“物理”也同样适用.因此称之为“一般数学能力”,和传统的“三大能力”不属于同一范畴.

  2002年将颁布的全日制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高中学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有了更细致的描述.除了提到一般数学能力之外,更明确地界定了唯有数学学科才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它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这一提法涵盖了三大能力,但更全面、更具体、更明确。体现了数学思维从直观想象和猜想开始,通过抽象表示和运算,用证明演绎方法加以论证,乃至构成学科体系的全过程。

  三、常规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

  新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常规的数学思维 能力作了界定,本文拟沿着这一思路作更具体的阐述,提出了以下10个方面.

  (1)数形感觉与判断能力.一个问题摆在面前,首先要判断它是不是数学问题?是哪一 类数学问题?要能察觉其中的数学因素,例如方程求解、函数变化(微积分)、随机现象、几何描述、优化决策、计算算法等等.这是要能够对数学的本质有所理解,从宏观上能够进行大体的判断.

  (2)数据收集与分析.数字化时代,数据无处不在.能够收集数据、关注数据、分析数据、驾驭数据,用各种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决策.

  (3)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够感受物质存在的位置关系,构作几何图形,正确地加以描绘,并能体会其中的本质.

  (4)数学表示与数学建模.会使用数学原理、符号、公式抽象地表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将具体的数量关系抽象为可以运算的数学模型.                                     

  (5)数学运算和数学变换.会按照运算规则熟练而准确地对数字和符号进行运算.理解等价关系,全等、相似、不等、恒等、恒不等,同构。掌握几何变换以及变换中的不变量.             

  (6)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善于运用类比、联想、归纳等一般科学方法,观察数量关系,作出猜想。                                         

  (7)逻辑思考与演绎证明。  逻辑分类、排序、关系、流程.数学证明和科学证实的区别。演绎证明的价值.                               

  (8)数学联结与数学洞察.返璞归真,掌握数学的本质,提炼为数学思想方法.欣赏数学的魅力.                                          

  (9)数学计算和算法设计.对数字与符号依一定算法进行运算的能力,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是公民生活的实际需要.               

  (10)理性思维与构建体系.掌握数学的理性思维特征,不迷信权威,不感情用事,不含糊马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数学地思考问题,并和别人进行数学交流。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思想体系。                                      

  四、数学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培养模式

  数学创新能力,属于一般的数学能力。那么数学创新有什么特点?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阐述.具体说来也可分为以下10点 。                 

  (1)提出数学问题和质疑能力。具有能疑、善思、敢想的品质.               

  (2)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用于实践的能力.         

  (3)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包括提出定义,定理,公式.                       

  (4)推广现有数学结论的能力.放松条件或加强结论.                       

  (5)构作新数学对象(概念、理论、关系)的能力.                        

  (6)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数学联结的能力。         

  (7)总结已有数学成果达到新认识水平的能力。

  (8)巧妙地进行逻辑联接作出严密论证的能力.

  (9)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展现信息时代的数学风貌。

  (10)知道什么是“好’的数学,什么是“不大好”的数学。

  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有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我们的常规教学模式:复习—导入—讲授—巩固—作业,是为“传授知识”而设计的。它符合传授知识的客观规律,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的形式是封闭的。  我们的任务是从封闭到开放,给学生以主动思考的空间。比如我们提 倡新的数学教学5环节: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巩固反思——作业质疑,也许更适宜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上述的常规模式之外,我们应当尝试一些特殊的数学教学模式例如:(1)开放题教学模式;(2)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课题);(3)活动式教学模式.(4)数学作文.(5)长作业教学等等.

  (2)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用于实践的能力.         

  (3)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包括提出定义,定理,公式.                       

  (4)推广现有数学结论的能力.放松条件或加强结论.                       

  (5)构作新数学对象(概念、理论、关系)的能力.                        

  (6)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数学联结的能力。         

  (7)总结已有数学成果达到新认识水平的能力。

  (8)巧妙地进行逻辑联接作出严密论证的能力.

  (9)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展现信息时代的数学风貌。

  (10)知道什么是“好’的数学,什么是“不大好”的数学。

  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有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我们的常规教学模式:复习—导入—讲授—巩固—作业,是为“传授知识”而设计的。它符合传授知识的客观规律,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的形式是封闭的。  我们的任务是从封闭到开放,给学生以主动思考的空间。比如我们提 倡新的数学教学5环节: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巩固反思——作业质疑,也许更适宜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上述的常规模式之外,我们应当尝试一些特殊的数学教学模式例如:(1)开放题教学模式;(2)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课题);(3)活动式教学模式.(4)数学作文.(5)长作业教学等等.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