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形”之有效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35:03
    摘 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研究“函数值域的解法”时,一些同学就数形结合法解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本文就它独特的数形结合解题法作了一些对比,特别是对 模型类作了较详细的比较,而对其他文章介绍过的一些方法作了简单介绍或不加介绍。
   本文分三大部分:
   一、引言
   二、解法比较举例
   三、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形结合 模型 临界位置
    
   
   “形”之有效
   ——谈求函数值域中数形结合解法及其它解法的比较
   
   一、引言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数”与“形”是一对矛盾,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侧面,会不会进行数式信息与形象信息的等价转换,反映了数学素养。数形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是人们存在大脑中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
   二、解法比较举例
   例1:求函数 的值域。
   解法一:由 变形得到:
    ∴
    
    
    
   
   
   解法二:
   可看作点A(2,0)与圆 上
   的点的连线斜率的相反数
    由图形可知 与 位置就是边界位置。
    显然
    
    
    
   解法一:是利用转化成一个有界函数来求解;
   解法二:是利用数式的几何意义,即用“形”的思想解决问题,其“形”的模型是 即两点 及 连线斜率。涉及图有圆、点。
   例2、用 的值域。
   法一:用 有界即:
   解:
    
    解得:
   法二:用“形”的思想解题,赋式子 于新意。
   解:由 可以看成是M(2,2)与动点P( , )连线的斜率。又点P是在 ∴P( , )的轨迹是如图所示的AB线段,其中A(-1,1)、B(1,-1)
    
    
    即:
   注:涉及的图形有:线段、点 ,模型依据
   例3:求 的值域:
   法一:原函数可化为:
   法二: ,
    
   法三:
   记
    ,则方程 在(0,+∞)上有解的充要条件为:
    即
   法四: 可以看作是P( ,1)到动点M( , )连线的斜率,M点在y=x(x>0)上,所以如图所示:
    过P作两条直线
    :即PO直线
    :即与y=x平行的直线
   要使所作连线与y=x(x>0)有交点,
   
   则须: <y< 即: <y<1
   注:涉及图形:点、射线 模型依据: 及极限位置。
   又如例4:求 的值域:
   法一:“△”法。
    >0
    的定义域
    关于 的方程有实数解 ,
    时, =0成立
   当 △=
   即 即
   法二:
   ①当 时,
   ②当 时,
   此时, 可以看成是动点M( , )与定点N(-1, 1)连线的斜率。 又M横纵坐标相等
   ∴M在 上,又 >0时, ; <0时,
   ∴M是在 上的两条射线上运动。(图形如下 )
    
    当M在M1A射线运动时,斜率逐步递增
    
    
    当M在M2B射线运动时,斜率逐步递减
    
    
    
   注:涉及两条射线及点 模型依据: 及极限位置。
   例5:求 值域
   法一:解: 在定义域 上单调递减,
   故
    
   法二:设 则
    ( )
   图象如左:
    
    
   注:涉及二次函数图形中的单调性研究
   例6:求 的值域
   法一:设
   则
    知
    时,
    时,
    
   法二:设 , ,则 ( , )
    这表示一个圆的上半部分
    又 则看成 、 为变量
    当 为常数是一组直线,且斜率为 , 为
   两轴上的截距,如左图
    仅当 位置时,
   仅当 位置时,
    
   例7:求 的值域。
   解法一:令 , 则 ( , )
    可设: ( )
    则
   由 得
   知 故
    法二:令 ,
   则 ( , )…………①
    …………②
   如图所示:①式表示的图为一以原点为圆心的圆的第一象限(包端点)部分②式表示斜率为 的直线系,其对应的倾斜角为:
   ∴ 与 为所有 中与 有公共点的临界位置直线可算得直线在 上的截距 ,
    , ∴
   注:涉及图有圆、直线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倾斜角及直线在纵轴上的
   截距。
   例8:求函数 的值域。
   解法一:
   设 ,则 ,
   则
    [ ,+ ]
   注:模型依据:复数中的模的几何意义及 。
   解法二:
    =
   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点P(X,0)到两定点A(0,2)、B
   (-1,3)的距离之和。
    如图,有
    [ ,+ ]
   注:模型依据:平面解析几何中的点点距离;
   平面几何中的对称。
    
   三、注意的问题:
   进行数形结合的信息转换,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坐标系统的建立,引入参变量,化静为动,以动求解;二是转化;三是构造,即构造几何模型,构造函数或构造一个图形。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等价原则,要注意图形不能精确刻画数量关系所带来的多面效应;二是双向性原则,即既要进行几何直观分析,又要进行相应代数抽象探索,仅对代数问题进行几何分析容易失真;三是简单性原则,不要为了“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而取决于有效、简便和更宜达到教学。
   具体操作上,一要考查可行性和是否有利;二要选准突破口,恰当设参、用参,建立关系,做好转化;三是挖掘隐含条件,正确界定参数范围。
 

  • 上一篇文章:小议中学英语词汇教学
  • 下一篇文章:小议英语作文的写作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