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32:24   

提 要 利用 70 年代、80 年代和 90 年代(SPOT)3 个时段北京市土地利用资料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研究,分析其变化机制。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形式主要以轴向扩展、卫星城建设、工厂郊迁、郊区大型中价商城建设、郊外别墅区等为主,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形式有:1 内城更新与改造;2 商贸街的重建;3 粗放型用地向集约型用地的转变。

关键词 北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1999)04-0293-07

1 引言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各国科学家越来越感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引起的土地覆盖变化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领域计划(HDP)于 1995 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 研究计划,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1~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994 年启动了“土地覆盖评价和模拟”(LCAM)项目,采用美国宇航局高分辨率雷达影像调查东南亚地区土地覆盖的现状与变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8]。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已于 1995 年启动“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项目,通过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预测未来 50 年的变化趋势。日本国立科学院全球环境研究中心也提出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研究”项目,将采用地方性案例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监测和空间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时间变化以及驱动因子[9]。我国也相继在天津、北京、广州、上海、太原、沈阳、大连等城市开展了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遥感研究[10],“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进行了“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分析”研究[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开展了“我国东部城市密集地区人口、经济集聚与扩散机理与调控”研究。本文为该项目的部分成果,主要研究北京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

2 北京土地利用变化形式

  北京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变,即:外城蔓延、轴向扩展和郊区城市化等 3 种增长形式。

2.1 城市蔓延

  城市外围土地利用和开发不断向周围地区蔓延或依附于城市本身向外形成环状或块状城市地区,尤其表现在单纯建设生活居住区,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城市蔓延。根据它与城市核心区的关系,具有以下 2 种类型:

2.1.1 连片发展

  中国大都市自 70 年代以来面临着巨大的住房危机,在无实力进行大规模的卫星城建设的条件下,一般采取在大都市外围进行综合开发大片居住区的办法。据北京市调查,住宅成片建设的规模由 50 年代的几公顷、十多公顷扩大到现在的几十公顷,甚至上百公顷。目前正在北郊亚运村附近建设的安慧里、安慧北里、慧忠里居住区规模就在百公顷以上。郊区住宅的大量建设,为市中心区人口的郊迁提供了物质基础,是中心区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2.1.2 渐进发展

  大城市地区土地利用由里向外的渐进发展,表现在商业中心地区向城市住宅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农村地区的渐变交替过程。据北京市调查,近 40 多年全市建成区扩展占用土地达 519.75km2。其中,除了工业用地较为均衡外,大量的住宅区、机关、科研单位、大学等主要布置在西—西北方向上,使这一方向的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增长明显多于其它方向,形成了北京近郊城市化所特有的向西北蔓延的空间形态。

2.2 轴向扩展

  所谓城市轴向扩展,是指城市用地沿一定方向扩展形成比较窄的城市地区。大都市区的轴向扩展,不管是自发形成还是有意识地规划建设,它们均依附于城市本体,向周围地区放射扩展。根据扩展轴的性质不同,具有如下两种类型:1 工业走廊。在大都市外围地区,一些对交通线路依附性强的工厂、仓库沿公路、铁路和水道自由或按规划建设,连续地向外延伸,形成由许多工厂单位组成的“轴”向走廊。如北京市京通高速公路沿线地区,京津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呈串珠状布局各类中小型工业企业。2 居住走廊。在大都市入城干道两侧就近布置生活居住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居住走廊。如北京市在京汤入城干道两侧规划建设了安慧里、亚运村等约 5km 长的生活居住走廊。

2.3 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以农用地为主的郊区转变为以非农用地为主的城市地区,或是指在郊区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从北京市的郊区发展看,由于城市地域的扩大,市郊乡村的农业用地逐渐转用作工厂、商店及住宅等非农业用地。如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1949 年拥有耕地 1 646.7hm2,到 1988 年因城市征用仅剩 509.3hm2,到 1998 年原有耕地所剩不多。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北京城市边缘区,自从 1953 年以来出现了快速的空间蔓延,城市建成区从 1949 年的 109km2 扩展到 1978 年的 340km2。首先,在 1953~1957 年间,一些新建的制造业集中布局在老城区的外围,形成与老城区相毗邻的新建成区;其次,在 1958 年,根据消灭三大差别的设想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2 个分散集团被布局在北京的近郊区。这种分散组团实际上是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统一体。从此,北京城市总是围绕这 12 个分散组团模式发展。自 1978 年以来,在城市边缘区,城市外向蔓延愈益明显,整个城市沿主要干道向城市边缘区和近郊区扩展,建成区面积已由 1980 年的 340km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