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我国中西部地区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46:14   

表 2 中国环保经费占 GDP 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
Table2 Proportion of fund devoting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GDP in China and comparision with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国家 1990 年环保经费占 GDP% 国家 1990 年环保经费占 GDP%
日本 1.0 意大利 0.2(2)
加拿大 0.9(1) 荷兰 0.9(2)
美国 0.6 西班牙 0.6
法国 0.5 英国 0.4
德国 0.8 中国 0.79(3)

注:资料来源:国际比较年鉴 1996 年,中国环境年鉴 1996 年。(1) 指从城市固体垃圾中回收量;(2) 指从城市垃圾中回收量;(3) 为 1994 年数据。

2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效地控制了水环境污染,但大气污染依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2.1 中西部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类型

  环境与经济是一种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关系,就中西部地区而言,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①经济发展比较适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建设;②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但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导致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加剧;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自然环境保持了较多的本底状态,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经济发展促进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从以下 8 个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发展指标可以看出:①除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外,各地区每亿元 GDP 废水排放量不同程度下降,总体而言,其下降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 年全国每亿元 GDP 废水排放量为 207万t,贵州 425万t,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数。但是广西、贵州、青海等省区废水排放量下降幅度高于全国水平;②尽管中西部地区不少省区每亿元 GDP 工业废物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排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986 年全国每亿元 GDP 工业废物排放量为 1.75万t,1995 年降为 0.12万t。1995 年每亿元 GDP 工业废物排放量最低省区是宁夏,为 0.13万t,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云南,为 1.51万t,其次是青海,为 1.37万t,贵州为 1.043万t,内蒙古、广西和新疆也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数,需要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3 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除云南外,多数省区每亿元 GDP 废气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控制大气污染是今后中西部地区环境治理的主攻方向。1985 年以来,全国每亿元 GDP 废气排放量呈下降趋势,由 10.58亿m3 下降为 6.86亿m3,除云南以外,其它各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数,宁夏、新疆、贵州呈上升趋势,表明能源大省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相当高。从发展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正在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由工业点源向农业面源扩散,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

2.4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制约了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发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生态环境退化。如新疆虽然拥有 1/6 的国土,但其中可资经济利用的绿洲面积只占 4%,而绿洲边缘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带。若林木毁坏,水资源利用不当,农田生态系统就容易退化为荒漠生态系统,而使其逆转则很困难,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许多古绿洲的消失即为一例。建国以来,新疆新开荒地 340万hm2,因土地沙化、盐碱化已撩荒 140万hm2。无疑,这种粗放经营方式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

3 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加强环境立法、执法,以法律手段保护环境

  《中国环境保护法》于 1979 年问世,进入 90 年代,中国相继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和《中国 21 世纪议程》。到目前为止,全国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 6 部环境法律和 9 部同环境密切联系的资源法律,环境法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环保工作基本有法可依。环境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加大,1996 年 8 月至 1997 年 6 月,全国已经依法取缔和关闭了 15 种工艺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 65000 多家,在水污染严重的淮河流域关闭了 1100 多家生产能力 5000t 以下的造纸厂。1992 年以来对 14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计,环保部门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63000 余件,在对进口废物的监督管理上,依法查处了多起非法进口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的事件。

3.2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改善生态环境

  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来看,环境问题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有关系。如经济发达的江苏苏、锡、常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低谷地区正在走着一条与发达地区相似的道路。由于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多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工业内部结构则以重工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这一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比其它地区更为严峻。淮河流域的污染加剧就是明显的例证。据调查,对淮河流域造成重大污染、被要求限期整顿的 1500 多家企业中,相当部分是小造纸厂、小酿酒厂、小化工厂等国家明令限制发展的“十五小”工业。中日合作对山西阳泉市环境问题进行了跟踪调查,1995 年该市工业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为 1∶6.63,而全国为 1∶1.02。这种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决定了重污染结构,该市煤炭、冶金、化工、电力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无论是能耗、水耗还是“三废”排放量均占全区 75%~9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