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我国中西部地区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46:14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走过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给率仅为 40%~50%,这种状况决定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在该地区行不通,必须另辟蹊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等非工程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可作为重要途径。

3.3 强调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偿性,制定合理的政策,集约性地开发利用资源

  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是资源,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排序前 20 名中有 18 个是中西部省区,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和自然资源总丰度除了湖北以外,均处于前 20 位。主要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非金属矿产、水资源、森林、草场和野生动物。由于资源价格的不合理,加上开发利用上比较粗放,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要恰当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包括自然资源价格政策,在统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改变目前价格扭曲的局面;补偿政策,对于中西部地区种树种草、涵养水源、预防洪涝、提供下游清洁用水者,受益地区或国家应提供相应的补偿;扶植政策,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卫生、公共交通、环境保护以及公共福利事业等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援助。陕西省 1997 年 1 月颁布了《陕西榆林、铜川地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该地区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矿产品进行加工生产以及向省外运输能源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须缴纳生态环境补偿费。这一做法在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应普遍推广。

  要从主要依靠拼资源、拼能源、牺牲环境、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增加技术含量,改变产品质量的集约经营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贡献率,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除尘、脱硫、水处理和噪声防治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引导企业开展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4 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展旅游等无污染工业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或全国少见的,自然景观包括西南的喀斯特岩溶景观、旖旎的山水景观(如桂林山水)、原始热带、亚热带景观(如西双版纳旅游景观),西北的戈壁、沙漠和绿洲也成为我国特有的旅游地。人文景观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文化景观(如古丝绸之路),另一类是民俗风情、风貌。上述各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中外跨国旅游者,而成为旅游热带或热线。从实践来看,旅游业可以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既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云南西双版纳、大理、瑞丽等地区,广西凭祥等边贸城市,旅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成为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据统计,云南 1994 年旅游外汇收入为 1.24亿美元,广西为 10.27亿人民币,大理市 1991~1995 年通过旅游共吸引外资折合人民币 8.8亿元。

参考文献

上一页  [1] [2] [3]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