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读《斯文》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3:59:45   

  
  
  包弼德的《斯文》读完了。
  虽然是很粗糙的阅读,但书中那种阔大的历史意识还是令人激动。“斯文”,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激动的话题。
  与一般的史学著作不太一样,包氏这本书的视角显得有点怪异。他通过对“文”这样一个概念的分析,来揭示从中世到近世精英文化的变迁。书中引入了许多文学史的视角和观点,使这本书读起来似乎更像一本讲述文学观念变迁的著作。然而他所关心的基本点仍然是文化,就是陈启云先生所提倡的那种“思想文化”,intellectual,并不仅仅是哲学、思想或者文学观念。
  这样一个话题,背景自然是宏大的,因为它很容易引入到对于人类文明的思考这些方面去。我想包氏的出发点大约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仍然是唐宋间的文化变迁问题。唐宋变革作为一个长久以来的话题,吸引着许多学者投入其中。包氏关注的是思想,即唐宋士人精英对于国家秩序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从崇尚传统转向求诸内心的世界。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政治和社会的事实变迁,对于思想,向来抱有一种谨慎的疏远。但包氏此书至少在以下几点很耐人寻味,一是关于唐初士人的秩序观;二是安史乱后精英思想的变化;三,尤其是北宋从欧阳修到苏轼这一条传统的发展,让人回味。读这一章时,有一种进入到宋代“郁郁乎文哉”之中去的感觉。一本好的历史著作,也许正应该使人有一种进入和融化于其中的体验。
  书中除了一些哲学化的概念外,最基本的还是在寻找文化变迁的线索。一条由韩愈、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构成的线索。这也正印证了伯克的那话,历史学就在于寻找线索。
  书中提到了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历史研究所应该抱有的审慎态度。事实正是如此,在分析历史时,最忌讳的就是用一个模式来笼罩一切。应该还以纷繁复杂的本色,然后在这种复杂中努力寻找可能会有的变迁的痕迹。
  这是读此书时一些零散的想法。我总在想着以后能够好好的写一篇关于它的感想。
  
  这是我去年读此书时的一些感想,很粗糙,希望能到往复师友的批评,如此,则乐莫大焉。
  
  
  

摘自象牙塔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