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叙事周密议论风生——读《后汉书》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4:05:03   

  




  记载东汉一代史事的《后汉书》,出自杰出史学家范晔之手,是《二十四史》中的优秀著作之一,同《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他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之家,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又通晓音律,擅长书法。曾任刘裕之子彭城王义康的参军,累迁至吏部尚书郎。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因事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遂寄情于著述,着手撰写《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被人告发参预谋立刘义康为帝,被处死,时年48岁。

  范晔的《后汉书》识见高明,叙事周密,文笔优美,议论纵放,颇多创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博采众书,成一家之言,是《后汉书》的一大特点。当范晔撰《后汉书》时,当时社会上已有多种关于东汉历史的撰述。其中纪传体主要有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司马彪的《续汉书》、张莹的《后汉南记》、袁山松的《后汉书》等;编年体主要有晋张的《后汉纪》、袁宏的《后汉纪》等。这些书为范晔的著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启示。《宋书》和《南史》的《范晔传》都强调他“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范书博采众书,广泛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二是说他独辟蹊径,创自得之见,成一家之言。我们既要肯定范晔的整理之功,更要肯定其创新才能。范晔《后汉书》是现在研究东汉一代历史的唯一正史,其史学价值不言自明。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前于此书的诸家后汉史多已亡佚,而且在于它记载翔实公允,后来居上,因而取而代之。梁刘昭为范书作注,肯定“范晔《后汉》,良跨众氏”,唐刘知几则说:“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史通·补注》)。又说:“观其所取,颇有奇功”(《史通·书事》)。可见,范书以其优质独领风骚,一经流行,前此诸家后汉书便逐渐销声匿迹。

  范氏删众家之书而成一家之言,主要指他对政治的关切。可以说,关注政治,识见高明,是《后汉书》的又一特点。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家向来都对国家治乱兴衰给以极大关注,表现出饱满而深沉的政治情怀。范晔可谓典型代表。在作史的指导思想上,他超越马、班关于“天人之际”的追索,而直率地提出“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最早明确地提出编撰历史为政治服务的观点。范晔把前辈史家“通古今之变”的优良传统,明确归结为“正一代之得失”的撰史宗旨。这是史学指导思想上的一大进步。

  范晔的识见贯穿在整个《后汉书》中。比如,范晔首创《列女传》,表彰“才行尤高秀”的妇女,为著名的女史学家班昭、才华出众的女诗人蔡琰等立传,重视和尊重妇女的社会地位,足见其杰出的胆识。范晔不仅是位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贵德义,抑势力,表死节,褒正直,而叙杀身成仁之为美,是一位正直的儒家知识分子,我们应该注重对范晔儒学思想的探讨。

  编次周密,多有创新,这是《后汉书》在编纂体例方面的优点。范晔用纪传体撰《后汉书》,原计划写10纪、10志、80列传,共100卷。由于范晔被杀,10志没有完成。南朝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遂将司马彪《续汉书》八志析为30卷补入范书。范书虽然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例,但并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一代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点创设了一些新篇目。如专立《皇后纪》,增设“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个类传。立传以类相从,叙事繁简得宜,显示了范晔史书编撰的功力,《后汉书》的类传,以类相从,并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使得某个历史事件或某类历史人物得到集中的反映。列传目录有名者达五百余人,其数目远远超过《史》、《汉》。但范晔编次缜密,剪裁得体,文笔精练,使纪传体达到更为完备和成熟的阶段。王应麟高度赞叹范晔编撰之功,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

  范晔为了实现其正一代得失的作史目的,除了在编撰上针对时代特点增设篇目,于叙事中明善恶外,其主要办法是“因事就卷内发论”,因此,重视历史评论,是范书最鲜明的特点。重视历史评论,是自司马迁以来史家的优良传统,范书的论赞继承了史家为表述个人见解的传统形式,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范晔曾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这大体符合实情。他的论赞,有一个共同之点,即视野恢宏,吐吞古今,意深旨远,用词典雅,笔势纵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摘自光明日报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