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一咏三叹 且行且思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41:24

一咏三叹 且行且思

(作者简介:张齐华,男,1976年生,本科学历,小学一级,任教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该文获200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一等奖第一名)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正如一位朋友在短信中所言,既承认“数学是一种文化”,再提“数学文化”,岂不是有语词重复之嫌?我的回复是:这里,我更愿意视其为一种意义的重申和叠加。返观当下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着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教育语境下的数学,已经开始和文化背道而驰,并沦落为一种“非文化”、“反文化”的东西。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并逐渐成为数学教育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我们数学教育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002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了关于“文化数学”的探索与实践。如今,三年已过去。回顾这段时日,当一切的憧憬、期待、迷茫、尝试、顿悟、反思归于平静,梳理走过的探索之路,收获和成长自在不言间。

“踌躇满志”

——关于“走进圆的世界”的尝试

研究源于阅读,收于实践。

为了把握数学文化的内涵,我开始认真阅读大量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从专题书籍到学术期刊,进而到网络、电子读本。其间,西方数学教育中关于数学文化的论述给了我不小的影响。自我感觉对数学文化之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一种强烈的愿望在脑海中涌动、萌生,那就是,只有真正做出一份有说明力、有代表性的课堂案例,你的思考才具有真实的价值。一年后(2003年)的秋季,适逢笔者参加某大型数学教学研讨活动。以“追寻数学课堂的文化意韵”为意旨,我选择以“圆的认识”这一经典数学课例为蓝本,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注:为节省篇幅,此处只择录相关片断以作阐述,下同。)

[案例1]《走进圆的世界》及思考

片断一: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形。 生:有些桌面是圆的。

生:学校喷水池的池口也是一个圆形。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见过)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你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见图①)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生:找到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生:(激动地)好!

片断二:

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

生:画不出圆的。

师:今天,老师特意为每一小组准备了很多其他材料,唯独没有圆规,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随后交流各自精彩的方法。)

……

师: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说呢?

生:我想,大概是古时候的人们没想到这些方法吧?(生笑)

生: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开始指没有圆规和“矩”画不出方和圆,但是流传到后来,它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是指很多事情,必须要讲究规矩,遵循章法。(不少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片断三: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

生:一中是指一个圆心,同长则指半径或直径同样长。

师:而中国古代的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和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是说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图②)。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很特别(出示图③),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师:细细看来,阴阳太极原来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出示图④)。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片断四: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如图⑤。)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师:而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思考]

研讨活动中,《走进圆的世界》以其鲜明的“数学文化”特色而获得成功。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数学语言的诗意追求,对于数学历史的广泛涉猎及巧妙演绎,对于圆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层面内在联系的揭示,以及对于圆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和表达,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厚的美感、历史感和文化感。于是,作为反思和总结,我在教学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走进圆的世界》一课,表达的正是对数学的这样一种文化解读。教学尹始,我们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既巧妙渗透了圆的神奇魅力,激发了学生对圆的向往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