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英语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论双语教学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2 02:09:05   

将全部科目或部分科目的活动沉浸于作为语言的外语或第二语言之中,造成人为的双语现象,改善了外语/第二语言习的目的语环境,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外语人才。

(2)负面功能

1)排挤生本族语的使用,剥蚀生所属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在双语中,从掌握双语的水平来说,生的本族语/母语本是他的强势语言,外语/第二语言则是他的弱势语言。甲类双语育重视保护生本族语的习与使用,它在中小开设用少数民族语讲授的课程,供少数民族的生和自愿习少数民族语的生选,从而保证少数民族语言在育中的运用,保护生的强势语言不被排挤和剥蚀与此相应,乙类双语育以外语/第二语言作为语言,其目的是扶持生的弱势语言;但如果过于夸大外语的价值,则在生和家长的心理上也会排挤和剥蚀本族语的价值空间,那就会背离我国当前基础外语育的宗旨。因此,实施乙类双语育,在扶助生弱势语言的同时也应保护他们的强势语言。

2)对生掌握本族语/母语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双语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外语专门人材,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这种专门人才的高水平突出体现于能按外语民族的思维逻辑和行为习惯去运用外语。但是,这就可能对生母语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即把—些外语的思维、习俗和词语不恰当地引入本族语,造成本族语的混杂与不纯。此外,我们还须注意,从语言的角度看,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变换的技巧必须分别习和掌握,所以依靠双语育培养出的高水平的外语人材有可能只是—个难得的、会讲两种语言的人(ambilingual),而不一定是合格的翻译人材,因为他(她)很可能把本族语/母语用得不规范。因此,乙类双语对掌握本族语/母语的消极影响是存在的。

2.双语在我国的应用

(1)我国于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开设英语专业课,当时是上午中文科,下午外语;外语由“洋师”执,中国师助,这当然并不是双语。20世纪初,外国会在我国办起了校, 自接法也逐渐引入;在一些校陆续推行了双语,最早似乎在湖南的雅礼中,其后少数名牌会大及其附中、附小也实行双语。其中自小到大均实行双语,且成效显著的校是圣约翰大及其附中和附小。这些校只有国文(汉语文)和中国史两门课程用汉语,其他课程以及校内外活动一律用英语。但从双语模式看,还不能算作全浸式。圣约翰之外运用双语并取得成效者仅有金陵大及其附中等屈指可数的几所校。其他一些校以及非校也有引用双语的,但一般都欠规范且无显著成效,、比如,采用外国材却用汉语讲授。事实卜,自辛亥革命至1949年建国之后近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许多精通外语的者、师都是通过常规外语育培养出来的。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双语育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材。因此,从历史上看,常规外语育所主张的力不倦、勤苦练是掌握外语的必由之路。

(2)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中实行双语。在这种校里,汉语作为主流社会的通用语言有排挤生本族语/母语习与运用的倾向,应当通过甲类双语育来保证少数民族生能用本族语习一定的科目。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混血生或汉族生也可通过甲类双语育去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此外,少数民族生因自己必须要本族语和汉语,在习外语的过程中自然具有与非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生不同的特点。但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英/外语从大纲到方法仍与汉族校要求相同,这是—大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乙类双语育的实验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3)确实具有条件的校可以试行乙类双语育,即用生所的外语讲授部分科日。所谓“具有条件”主要是指具有用外语授非外语科目的师。这些师必须是专业师,而且其外语水平不仅可以用来自由交流,还能讲解、辨析、例证该专业的内容和开展相关的实验、实践以及课外活动;决不是能看英语专业书或大英语过了六级者就能胜任双语。东北某大的附中曾在数课中实验用英语,实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