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26:4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开,对建立新的多元评价体系的课题研究也日渐深入,笔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于数学学习评价改革所作的一些尝试和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传统的数学学习评价存在的弊端
    不可否认,传统的数学学习评价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1.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过于单一。传统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过于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形式的过于单一,使得评价所应体现的客观和全面得不到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的成功体验和乐趣很少,评价不能充分发挥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功能。
   2.评价结果过于依赖量化的表现形式。量化是传统评价的一个主要特征,以往大多以百分制来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果,即便是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等级制,也大多是量化的一种变相形式,先记分再按分数分等级。量化固然有其独特的评价优势,分数也有其客观、可操作的一面,但传统的量化往往被处理成以挑毛病和“扣”分为特征的“排队”型考试。99分的学生享受到的可能不是99%的成功体验,而更多的是失去1分后的遗憾和失落;而且大家都明白,那一分并不能真正说明两者的差别所在。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为了分数的学习必将成为熟悉题型与模仿题型的学习。如果只重视复制教师的思维,模仿教师的解题程序,那么就会埋没学生个人的想法与创意。这是与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相背道而驰的。
   3.评价过于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排队”式的量化评价就必然要分先后,虽然有激励作用,但侧重的是甄别。分数成为排名的依据,持续不断地用分数和排队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就容易使原本充满学习热情的学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如果评价把学生心理搞得过于脆弱,造成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和愿望一点点丢失,那么这样的评价就非改不可。教育最终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评价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应该更多地发挥它的激励功能。
二、真正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客观、动态的评价。强化形成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淡化总结性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纵向评估(自己的今天与昨天、前天相比),淡化横向评估(自己与他人相比);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而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认识自我,在自我发展中建立自信。
    在过程性评价中,可试行评价时空的过程化,即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如在时间安排上可分别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即学习新知前的前测)、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如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业情况等)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
从空间上看,可以把学生在学校中课堂表现的评价、活动课中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学生在家庭中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评价以及在参与校外其它活动成果的评价(如学习小组开展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相结合。
    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评价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作业、课堂表现等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平时的“诊断性评价”和“期末测评”相结合,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如:期末测试占50%,平时在课内表现、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占20%,日常的作业完成情况及阶段性检测成绩占15%,自选研究性题目(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课外小课题研究)占15%。同时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发挥过程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通过多元评价,不断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评价目标多元化
   《纲要》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又将其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在教学中,学业内容的学习和非学业内容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应建立多元评价的目标体系,关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整合。要依然重视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评价,同时更要加强对过程性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评价,不应将其视作其它目标的“副产品”。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段目标作为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来评价,不搞一刀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从而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提供依据,保证学生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应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因为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学生互评时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不要把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通过对家长参与评价,侧面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最终实现学生在自评中反思自我、建立自信;在他评中认识自我、精益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